2016-08-20 18:26:28
我在大學教書時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有一個學生在我的課上表現相當突出,他在文科其他各個課程中也是全A,同時參與瞭地方選舉,以後還準備自己競選公職。當我發現他數學課隻拿瞭一個C時,就問他為什麼。他嘆瞭口氣:“我不是數學的料。”
“你怎麼知道你不是數學的料?”
“從小我數學就不好,也實在沒有興趣。”
“小時候數學不好說明什麼呢?你看看你小學一年級的同學,大概許多都比你高。可是,現在有幾個能長你這麼高的個兒頭?你能根據你一年級的身高,說你 天生長不高嗎?”我這麼說,是因為他是個快一米九的大漢,而且告訴我他小時候身高並不突出。他聽瞭我的話不免支支唔唔,找不出解釋來。於是,我開始給他進 行心理咨詢:
“你不應該輕易形成對自己的負面看法。當你認定你不是數學的材料時,你就會不自覺地用行動來證明你的結論。比如,數學考試碰到一道難題,其實對大傢 都很難。可是你想瞭一會兒沒有結論,馬上加強瞭對自己的成見:‘我就知道我數學不行,作不出來。’於是,本來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來的題,就真作不出來 瞭。等考試成績下來,你就更灰心喪氣:‘咳,我就不是這塊料。實在沒有辦法。’如果哪次考試不留神考得不錯,你則心裡暗喜:‘今天走瞭邪運瞭!連我也幾乎 滿分’。你就這樣自動地把相反的證據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並不會因為成功而對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長此以往,你不僅盡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尋找一切可能的證 據,證明你不是數學的材料,你還會不自覺地創造證據,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試中失敗,結果更加堅信瞭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這是一個惡性的或者說是負向的 心理循環:失敗的信念不斷制造失敗的事實;失敗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失敗的信念,如此循環往復乃至無窮,最後就真變得無可救要瞭。”
這個學生的不幸是,他掉進瞭我所謂的“負向心理循環”的輪子。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掉進這種輪子裡的人,大多是在小時候就形成瞭對自己的某種負面的觀念,比如我這個不行,我不是那個材料等等。而且這種對自己的負面觀念形成得越早,以後就越難以自拔。
但是,除瞭這一“負向心理循環”外,還有另外一個輪子,制造的是“正向心理循環”。具體而言,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數學天才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日 常生活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沒有證據的時候,也努力為自己創造證據。比如我高中一位好友,理工科很強,很相信自己“是這塊料”。一次他碰到 一個物理題,怎麼也解不出來。換瞭我早放棄瞭。可是他說:“這題我要是解不出來,誰能解得出來呀?”結果他苦思苦想幾天,有一天豁然開朗,興沖沖地跑到我 傢報喜,大有一副舍我其誰的氣概。他就這樣創造瞭自己是天才的證據。在這種“正向心理循環”中,成功的信念制造瞭成功的事實;成功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瞭成 功的信念。如此循環往復乃至無窮,此人就真成瞭天才。
我在討論智商研究時指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智商是可以人為提高的。許多旨在提高智商的早期教育產品,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運用過度反而 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簡單地說,你的孩子智商是多少,你隻能趕上什麼算什麼。比如基督徒常說“上帝賦予的才能”,我們中國人也常說“天賦”。你最好還是相 信孩子的智商是上帝或者上天給的,傢長無能為力。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在提高孩子的智商這個問題上,你不要和命運進行沒有希望的搏鬥。
那麼,傢長能作什麼呢?傢長能作而且也應該作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既定的智商條件下,給孩子創造最佳的心理和社會環境,使她或他能夠最大限 度地把自己的智商發掘出來。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懷有宗教般的樂觀精神,即相信上帝或上天還是基本公正的,在智商上給瞭每個人足夠的本錢。就看你怎麼拿著這 些本錢生息瞭。
那麼,傢長怎麼才能讓孩子的智商“生息”呢?很簡單,那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環”,並及時發現、消滅任何“負向心理循環”。不管是“正向” 的還是“負向”的“心理循環”,都象個輪子,能轉起來都需要“第一推動”。這“第一推動”一般出現在生命的早期,受傢長的影響最大。建立一個好的“心理循 環”,大概是傢長能對孩子的智能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用更白的話說,你雖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聰明,但你必須讓她或他覺得自己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