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負向心理循環

2016-08-20 18:26:28

先說“負向心理循環”,因為這是孩子智力發展的最大障礙。這一循環的輪子能轉起來,“第一推動”經常是小時候的一個偶然事件。比如數學不好,很可能 就是孩子不喜歡教數學的老師,或者碰巧在數學課或考試中有瞭一次比較壞的經驗,或者是因為發育問題,某些方面的能力發展得晚一些。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心理 學、教育學的問題,孩子自己當然不可能理解。他們的傾向,就是把一個偶然的事件放大,就此形成對自己負面的定見。如果及早發現,傢長就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這 種定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傢長應該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攀比,更要避免讓孩子學一些過難的東西。望子成龍的傢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急著“開發 智能”、不斷挑戰孩子的能力極限,希望她或他能夠學會一些超出其年齡能力的東西,成為出類拔萃的孩子。這樣作的一個結果可能是:孩子在不切實際的期望之下 學過難的東西,學不會、心理壓力大,最後幹脆得出“我不行”的結論。許多早期智力開發適得其反,也是這個原因。在這方面,我們第一次當父母,也犯過錯誤。 不過總能及時修正。所以女兒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學鋼琴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一般的傢長中也很有代表性。我們都知道學鋼琴的好處,也都希望早點開始。我們的女兒在這方面的經歷,後面有專門一節會 講,這裡隻提幾個要點。女兒是四歲半就開始學鋼琴的。老師屬於放羊式、娛樂式,讓孩子高興。女兒自然沒有壓力。五歲搬到波士頓,鋼琴課中斷。七歲時,找到 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重新開始。這位老師很有名望,手下的學生也非常出色。不過,因為過於嚴格,女兒心理壓力非常大,對上課有些畏懼。特別是那位老師過分 強調識譜能力。女兒手很靈巧,識譜卻很慢,也許是發育問題。但老師則堅持她必須先過此關,否則其他就別談。於是女兒卡在那裡,身心全在和自己最弱的方面掙 紮。另外,那老師手下兩個比女兒小的男孩兒,天份奇高,學的時間也長,水平明顯超出女兒一頭。這種情況處理不當,就很容易成為她的“負向心理循環”的“第 一推動”。於是我們果斷中斷的這一課程。在下面一年,由媽媽教她識譜,走走停停,沒有任何壓力。再過一年,找到一位俄國老師,把她視為一個小天才。於是她 不僅鋼琴一下子上路,信心也足瞭。

當女兒在這方面初步成功後,我們就向她的一個同學的傢長推薦這位老師。那位傢長自己是學過鋼琴的,孩子也要學,所以非常感興趣。一次,她帶孩子來我 們傢玩,特別讓女兒彈一段,大概是想看看老師的教學效果吧。女兒一彈,她臉色就變得非常復雜。妻子對她瞭解比較多,事後推斷:她肯定沒有想到這麼小一個孩 子能彈得這麼好,而且她不會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那個老師那裡去學。因為她女兒和我們的女兒是同學,在一個老師手下學,水平差距那麼大,她女兒的信心就有問題 瞭。果然,事後她再也不和我們打聽那位鋼琴老師瞭。這件事,也反映瞭明智的傢長是怎麼處理這樣的問題。她不是盲目追一個明星教師,而是從自己孩子心理健康 的角度權衡利弊。而國內親友,常常一聽說某位名師教出幾個小明星,就不惜工本地蜂擁而至,全不考慮這樣一來給孩子建立的“心理循環”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

女兒的另一個問題是個子小,體重輕,屬於最輕的1%之列。她上學一年級時還抱怨:比她小的學前班的孩子都可以一下子把她抱起來,誰都比她強壯。自然,和別的孩子推推搡搡地遊戲,她就有些畏懼,對自己信心不足。

對一個才六歲的孩子,我不可能通過讓她加強鍛煉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一般的訓練對這麼小的孩子可能是有害的。我們的解決辦法有兩個。第一是以我自己 為例證,向她展示小不一定就弱。我自幼個子又小又瘦又弱。記得上大學時同學還以問答的形式開我的玩笑:“薛湧有一百斤嗎?”“戴著眼睛夠一百斤,摘瞭眼睛 就不夠瞭。”這確實是事實。而在此之前上高中時其實還更慘。一次體育老師宣佈一個月後要測一千五百米,要大傢好好準備。我從小不管是什麼項目,都是全班最 後,跑二百米都吃力,一千五豈不要我的命嗎?於是我怯生生問一個強壯的男生跑一千五是什麼滋味。他當著好多女生嘲笑我:“這怎麼是你能跑的呢?你跟著女孩 子後面跑八百能下來就不錯瞭!”對個青春期的男孩,這實在是個奇恥大辱。好在傢兄正好是學校一千五的冠軍,還在海淀區中學生運動會上拿過第八。於是我問他 怎麼提高成績。他告訴我一套訓練方法,我每天早晨照著練,累得直想吐。可是,一個月後一測驗,我竟是全班第四!這一下子改變瞭我的自我期待。我從此不覺得 我弱,長跑成瞭我的一個愛好。在北大上學時,在中文系是三千米第二;後來到瞭耶魯,客串商學院的登山越野賽,也拿瞭第二。如今人到中年,四十分鐘內還是能 夠完成萬米。一千五對我來說已經成瞭“短跑”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