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勸,吃飽飯

2016-08-20 18:29:51

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虛懷若谷有的人剛愎自用?為什麼有人知錯必改也有人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這一切背後皆有科學依據。

如果你能自己解開心中的那個結,學會勸說和聽勸,不僅能讓你贏得朋友,還會讓你今後的路越走越寬。否則,寬嚴皆誤,不僅讓自己,也讓傢人、朋友都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不聽勸是一種不良情緒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一個人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正,能促成自己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獲益匪淺。

這是婦孺皆知的道理。然而,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虛懷若谷,正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現代心理學研究還發現,一個人是否“聽人勸”有其理論和依據———你是否在固守一種不良情緒。

它包含瞭這樣一個過程:生活中發生瞭一些事件;自己對事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評價;評價的結果對自己不利從而產生瞭不良情緒;產生不良情緒後與人有瞭某種溝通;溝通的結果影響瞭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結果,從而使情緒發生瞭變化。所以,是否聽人勸的根本之處在於情緒管理。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引起的,但著名心理學傢艾利斯則認為,事件隻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人們的不良情緒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而每個人幾乎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合理信念,因此勸解的過程,實際就是為當事者提供更多合理的思維方式和信念,以代替其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從而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達到減少或消除不良情緒的目的。

不合理的信念、認識和思維方式有其固有的特征,即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對自己周圍環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和信念。一旦這種情緒過於絕對化,就容易“不聽勸”,甚至誘發各種心理疾患。

■不合理信念從哪裡來?

那麼這些不合理信念從哪裡來?哪些人又容易產生不合理信念呢?

一是絕對化的要求。

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信念。這種信念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字眼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我 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我應該……,不應該……”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因為客觀事物不可能按某一個人的意志去 運轉。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感到受不瞭,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

二是過分概括化,甚至以偏蓋全。

過分概念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 責自罪、自卑自棄心理的產生以及焦慮和抑鬱的情緒。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池就認為他很壞、一無可取等,這會導致一味 地責備他人以及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三是糟糕至極。

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場 災難的想法。這種想法會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當一個人沿著這種思路想下去,當 他認為遇到瞭百分之百或百分之百還糟糕的事情時,他就將自己引向瞭極端的負性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瞭。糟糕至極常常與絕對化要求相聯系而出現的,即在人們的 絕對化要求中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物並未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發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無法忍受這樣的情景,他們的想法就會走向極端, 就會認為事情已經糟到極點瞭。

■學會勸人和聽勸

如果一個人長期被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所支配,對自己對他人都會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甚至把一件好事引到相反的方向去,一頭鉆進瞭牛角尖。

那麼,如何化解這些不合理信念呢?

多聽別人的勸解,學會勸解別人。勸解的過程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幫助他們認識這些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之處、不現實之處,並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