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30:57
最近“成功等於一萬小時”的觀點慢慢開始流行開來。社會學傢通過研究證明成功並非天才的專利,天才之所以出類拔萃主要是通過不斷練習才精通某一項技藝進而獲得成功的,這也印證瞭中國“天道酬勤”的箴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應該是個好消息,成功之路,你也可以走。
一
密歇根大學在1971年成立瞭它嶄新的計算機中心。它位於安阿伯市的畢爾大道,外墻用淺褐色磚砌成,正前方是深色玻璃。密歇根大學體型龐大的計算機 矗立在一個寬闊的白色房間內,擺在中間地帶。一名教職員工回憶說,它看起來就像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最後一幕。旁邊是數十個鍵盤穿孔機(註:最早的 電腦輸入裝置,依靠在紙上打孔來向計算機發出指令),那是當時的計算機終端。
這就是1971年的科技狀況。
密歇根大學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科技項目之一。在計算機中心的歷史上,成千上萬名學生進入過那個白色房間,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一個名叫比爾·喬伊的靦腆的年輕人。
喬伊在計算機中心成立的那年進入密歇根大學。他16歲,又高又瘦,頭發亂得像拖佈。在他畢業的北法明頓高中,他被評選為“最好學的學生”。他說,這意味著他“絕不平凡”。他曾認為自己會成為一個生物學傢或者數學傢。但是大一的末期,他完全被計算機中心給吸引住瞭。
從那時起,計算機中心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隻要可能,他無時無刻不在編程。他從一位計算機科技教授那兒得到瞭一份工作,這樣他整個夏天都可以泡在計算 機上。1975年,他進入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在那裡更深地卷入瞭計算機軟件世界。在博士論文答辯時,他僅憑心算完成瞭一段復雜的編程。後來他的一個 仰慕者寫道:“他的導師們大為震驚。隨後其中一個人將這段經歷同 ‘耶穌折服瞭他的長者’相比。”
在同一小群程序員的協同工作中,喬伊選擇瞭重寫UNIX的任務。UNIX是AT&T公司為大型主機寫的一個軟件。喬伊的版本非常優秀。它成 為全球成千上萬臺計算機使用的操作系統,直到今天仍然是。實際上不僅如此,你知道是誰寫瞭那些能讓你接入英特網的軟件中的大部分嗎?還是比爾·喬伊。
從伯克利畢業之後,比爾·喬伊參與創辦瞭矽谷的太陽微系統公司——它是計算機革命中的重量級玩傢之一。在太陽微系統,他重寫瞭另外一種計算機語言 Java。他的傳奇繼續延續。矽谷中人談論起比爾·喬伊時的敬畏,就好像他們談起微軟的比爾·蓋茨那樣。有時,他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愛迪生。
比爾·喬伊的天才故事已經被講述過無數遍,而道理總是同樣的:歡迎來到天才的世界!計算機編程並不遵循老男孩的規則——在那個世界你出人頭地僅僅因 為你的錢和你的社會關系——而是一個城門洞開的領域,判斷所有參與者的標準僅僅是他們的天賦和他們取得的成績。在那裡,出類拔萃之輩勝出。很明顯,喬伊正 是其中一員。
這個版本的故事總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實並非如此。真相是,在這個特定領域中,那些出類拔萃者取得至高成就的故事裡,其整個過程混合瞭才華、機遇和反復無常的運氣。
是否存在這種可能,特殊的時運在其他的真實世界中同樣奏效?讓我們回到比爾·喬伊的故事中去看一看。
二
幾乎長達一代人的時間內,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傢們都在熱烈地爭論著一個問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個問題早就被解決瞭——是否存在天才這種東 西?我們往往以為,天才加上努力等於成就。問題是,心理學傢們越是深入研究聰明人的成功生涯,就會發現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
讓我們來看看天才爭論中的案例A。它於19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學傢K·安德斯·埃裡森和兩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樂學院完成。在學院教授的幫助下,他 們將學校的小提琴手們分成三組。第一組明星雲集,都是有潛力成為世界級演奏傢的學生。第二組的學生僅僅是“好”。第三組學生都不像是會成為職業演奏傢的, 他們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學校系統中做音樂教師。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問到一個問題:從你第一次拿起提琴開始,在你的整個生涯中,你一共練習瞭多少小時?
三組學生中的每個人幾乎都在同樣年齡開始拉琴:五歲左右。最初幾年,每個人練習時間大致相同,都是每周兩到三小時。但是當他們到8歲時,區別開始出 現。那些如今顯示出最有前途的學生,開始練習得比其他人更多:9歲前每周6小時;12歲前每周8小時;14歲前每周16個小時;不斷累加,到瞭20歲時每 周練習30個小時以上——這時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拉琴,變得更好。事實上,到20歲時,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經練習瞭至少1萬個小時。與之形成對比,僅僅稱得 上“好”的學生,累計練習瞭8000個小時;未來會成為音樂老師的孩子,累計練習瞭400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