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

2016-08-20 18:30:57

然後,埃裡森和他的同事們比較瞭業餘鋼琴傢和職業鋼琴傢。同樣的規則中,童年時期,業餘鋼琴傢每周彈琴從未超過3小時,到20歲時他們的累計練習時 間是2000小時。相反,職業鋼琴傢穩步地提升每年的練琴時間,到瞭20歲時,和小提琴演奏者們一樣,他們累計練習已經超過1萬個小時。

埃裡森的研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和同事沒有發現任何“天賦”的影蹤,比如當同齡人都在苦哈哈地練琴時,某個音樂傢已能毫不費力達到很高水平。他們 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對象中也沒有發現“笨伯”,比如某個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卻因為缺乏某種東西,不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們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 名音樂傢擁有足夠能力進入最高級別的音樂學校,將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區分開來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實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頂尖的 音樂傢,不僅僅是比其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們非常非常努力。

要想在復雜任務上做得傑出,就必須達到一個最低練習標準。這一點在對特長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證實。事實上,研究者已經得出瞭自己的結論,他們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須達到一個神奇的數字:1萬小時。

“從這些研究中漸漸浮現的圖景是:要想達到精通的水準,或者成為世界級水平的專傢,在任何領域,1萬個小時的練習都必不可缺。”神經學傢 DanielLevitin寫道,“一次一次地研究,作曲傢、籃球運動員、虛構作傢、滑冰運動員、音樂會上的鋼琴傢、圍棋選手、犯罪高手,無論你從事什 麼,這個數字一次一次的出現。當然,這解釋不瞭為什麼某些人經過同樣的練習卻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發現任何世界級專傢能夠用更少的 練習時間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腦必須用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達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識。”

即使對那些我們認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說莫紮特,他從6歲就開始譜曲。但是,心理學傢MichaelHowe在他的書《解釋天才》中寫道:“ 以成熟作曲傢的標準來衡量,莫紮特的早期作品並不傑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親寫下,也可能後來在不斷改善。莫紮特童年時代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鋼 琴與管弦樂協奏曲的前7節,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傢作品的編排。這些協奏曲中屬於莫紮特原創的,最早被公認為大師級的作品(No.9,K.271),是莫 紮特21歲寫就的。那時莫紮特已經譜瞭10年曲。”

樂評人HaroldSchonberg走得更遠。他爭辯說,莫紮特事實上“大器晚成”,因為在他開始作曲超過20年後,他才寫出瞭自己最偉大的作品。

棋手要想成為大師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 (隻有棋壇傳奇BobbyFischer達到這個級別耗時較少:他用瞭9年時間)。這差不多也是1萬個小時艱苦練習需要的年份。1萬小時是成就偉大的魔幻數字。

缺乏1萬個小時的訓練,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競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紮特,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萬小時之前達到大師水準。並不是因為你足夠好才開始接受訓練,而是訓練讓你足夠好。

另外一件有關1萬小時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萬小時是個龐大的數字。它必須由你來完成,但是如果單靠你個人,尤其是當你還是個孩子時,它幾乎是不 可能完成的任務,你必須要有鼓勵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窮,因為如果你還得找一份兼職來養傢的話,就沒有足夠時間留給你練習瞭。事實上,大多數人隻有 在他們加入一個特別訓練項目——比如曲棍球明星訓練班,或者他們得到瞭某種特別際遇,讓他們得到機會投入大量時間練習並樂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

回到比爾·喬伊。1971年。這傢夥又瘦又高,一頭亂發,隻有16歲。他有數學才能。MIT、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和滑鐵盧大學(註:加拿大最好的大 學)這樣的學校能吸引來成百上千這樣的學生。“比爾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想知道一切事物的運行方式——甚至在他還不知道自己想知道之前,”他的父親威廉 姆說,“當我們有答案時就告訴他,我們不知道時就塞給他一本書。”開始要申請大學時,喬伊在學術評估考試(註:美國高中生進入大學的標準入學考試)的數學 部分表現完美。“一點都不難。還有足夠時間可以檢查兩遍。”他一臉誠懇。

他的智力得用車載鬥量。但這不是唯一要素,也從來不是。他成功之路的關鍵,是他走進瞭那棟位於畢爾大道上的褐磚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