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1:06:34
文/國館君
唐朝有一個叫呂元膺的名臣,在任東都留守的時候,當地一位隱士曾經在府上為幕客。有一天,呂元膺正和這位隱士弈棋,忽然有人送來瞭緊急公文。於是,呂元膺放下棋子去批閱公文。
這位隱士趁著呂元膺批閱公文的時候,偷偷換瞭一顆棋子,並且最終贏瞭這一局棋。他以為呂元膺不知道,殊不知呂元膺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呂元膺就請這位隱士去別的地方另謀高就。所有的人不明就裡,呂元膺也沒做任何解釋。
直到十多年以後,呂元膺在彌留之際,才對自己的子侄們說瞭這件事,告誡他們交友要謹慎。並說:
“本來這件事也沒什麼可介意的,但卻也足見他的心跡可怕。其實我好幾次都想說這事兒,但是怕有損他的聲譽,讓他感到羞愧。我現在快死瞭,如果還不說又怕你們在這類事情上吃虧。”說完便溘然長逝瞭。
當然,平常一局棋的輸贏並不重要,這位隱士也許隻是一時興起,或者童心未泯、一個小調皮罷瞭。即便是他真的在乎輸贏,用瞭這麼一個小手段,也沒有引起什麼惡果,似乎也不用過於較真。但也恰恰是這個小事情,暴露瞭他內心一些他自己可能都未曾意識到的陰暗面。
這位隱士到底出於何心換瞭棋子,已經不重要。在這個故事中,最為重要的是呂元膺所表現出來的善良,以及對他人的尊重。
這種善良和尊重之所以如此難能可貴,是因為它太不容易,我們一般都做不到。
在現實生活中,和大奸大惡作鬥爭的不多,但是喜歡揭他人之短的人卻大有人在。特別是當他人所犯的錯誤讓自己陷入被誤解的境地,或者是可以利用揭露他人的錯誤來彰顯自己的高明時,我們更是對揭露別人的過錯充滿瞭特別的熱情。
但是,呂元膺沒有。
偷換棋子這種把戲,現實中相當一部分人會當面拆穿。我們經常看到,因為有人打牌出老千而引發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情況並不少見。有時是計較一時的輸贏,更多的時候因為我們不願寬容他人的錯誤。
呂元膺發現棋友作弊卻沒有當面揭穿。這已經是一種難得善良和尊重。
後因為此事辭退瞭作弊的棋友,大傢都不理解。如果這個時候,呂元膺向大傢說明原委,一般人都不會覺得他斤斤計較,小題大做,反而有可能會贊揚他的睿智與正直。但是即使是在自己遭到誤解,他也沒有揭露別人的過錯,並且將這個秘密堅守瞭十年之久。這尤其難得。
很多事就是這樣,本來是正確的,你做瞭不會有人說你錯,但是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不適。這個時候,做不做,顯現的就是人品。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往往很細小,然後恰恰就是這些小事,讓我們原形畢露。
.
我小時候很聽話,學習成績也好,頗受老師喜歡,甚至可以說是偏愛。
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都是兼職的,一邊教書,一邊還種田養豬。經常的情況是講完課,佈置瞭作業讓大傢寫,老師回頭就下地去瞭。
又一次老師讓大傢自習,他則回傢準備晚飯去瞭。老師剛走,一屋的小孩子就如一群早上剛剛從籠子放出來的雞,打鬧歡騰,好一片熱鬧景象。
這種情況很常見,包括我也曾不止一次在自習的課堂上打鬧嬉笑過。但是那一天,我很安靜。看到和同桌的小女孩前後左右和別人說笑,我抬手就給瞭她一耳光。
她哭瞭,我有些慌張。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老師追究前一天在自習課上嬉鬧的同學。問到我同桌的時候,她很委屈:
“XXX打我瞭。”
“他為什麼打你?”
“因為我上課講話。”
“那他打得不對嗎?對不對?”
“……,對。”
在一旁緊張不安的我,稍微有些僥幸。
這件事很快就過去瞭。同桌的小女孩照樣會在老師不在的時候和同學們嬉笑打鬧,包括和我。
小學的時光已經過去近20年,很多人的臉龐早已模糊,很多人的名字已經忘記。但是同桌那個小女孩的名字,還有她哭泣的樣子,我一直記憶猶新,雖然小學畢業以後我們就不曾再見。
每次想到這件事,我都會努力回想,當時到底是出於一種什麼心理打瞭這個女孩。是出於維護課堂紀律的正義嗎?是為瞭讓她好好學習嗎?是她打擾瞭我的學習嗎?是我本身就是個惡人嗎?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