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5 11:05:26
文/郭婷
最喜歡的心情是自在鶯燕舞春風,最喜歡的景色是一夏薔薇花傾城,最喜歡的天氣是薄暮初寒冬小雪,最喜歡的節日是萬山不隔中秋月。若無風花雪月事,人間哪堪重多情。而中秋月最是惹人深情,有歡喜和憂,有孤獨和酒,團圓或鄉愁。她打馬走過一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最後醉倒在通往秋天的路中央。
說起“萬山不隔中秋月”,想到的詞是雄渾,疏野,曠古;是一輪圓月出東鬥,倜儻不羈踏青龍,寥寥長風好相從;是左公的胸襟氣勢宏,豪情壯志酬。想到的詞是佳人,典雅,相思;是窈窕淑舞翩驚鴻,倚門月色桂花擁,心有互念靈犀通;是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嬋娟共。想到的詞是清奇,超逸,禪;是耀空如洗碧悠悠,晚鐘隔溪唱漁舟,陰晴圓缺喜與愁;是涪翁的一雁能傳遠,天下賞月同。
中秋諸雅,拜月第一。“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民間故事的一番傳說,就傳說瞭中秋節是為瞭紀念嫦娥的佳話。另有相傳齊國醜女鐘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夜賞月,齊宣王在月光下見她美麗出眾,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據史料記載,《禮記》中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及至周代,每逢中秋夜都有迎寒和祭月的儀式。中秋過節,開始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傢,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故而中秋節又稱夕月,拜月節,女兒節。
姥爺還在世的時候,每逢中秋全傢人歡聚一堂,話月,遊戲,其樂融融。吃過晚飯後,月上中天時,便有拜月的儀式。於庭院中擺上月餅、西瓜、蘋果、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象征團圓之意。在月下,祈願月亮娘娘保佑傢人平安。這種傳統的月亮文化,是中華古老文明的一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然則今天這種習俗,遠不及舊時盛行,隻有少數地方還堅守著,年輕一代更是不知不懂瞭。
中秋諸雅,賞月第二。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瞭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瞭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為文人把酒詠佳月,詩人定字起平仄,氤氳瞭良好氣氛。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傢”的愁心,亦有“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的贊嘆。待到宋時,形成瞭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傢結飾臺榭,民傢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有“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的疏狂,亦有“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的憂思。中秋月最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中秋又名端正月,追月節,玩月節,團圓節。
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皎月潤潔高遠,光輝柔和清幽,她的美高掛於空,媚景雲端而耀花樹草木,實則是在為世間萬物添朦朧、步神韻,不禁把酒臨風望月,道一句:月出皎兮千裡明,山水一樽君與卿。中秋,有時和媽媽走在路上,踏著月色,會一起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說“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有時獨在窗前望月,會喃喃自說“誰傢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說“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然則數遍唐詩宋詞,都抵不過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因為萬山不隔中秋月。有時會閑筆賦月寫秋思,有時和朋友對和賞月作詩詞。妙趣得來,最是萬山不隔中秋月。
中秋諸雅,吃餅第三。“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是中華民族收獲情感與勞動成果的日子,世俗愉悅盡相流轉,人們臨軒玩月,安排傢宴,團聚子女,以酬佳節。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傳至今時,必不可少。蘇東坡有《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的詩句。已經將“月”和“餅”血脈相連在一起。所以,到瞭現代,人們又稱中秋為月餅節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