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孩子如何站在富人堆裡?

2016-10-21 11:08:35

想象一個坐在40噸垃圾、3噸大便之中的人,女孩顫抖著寫出計算結果:如果沒有工業化,中國隻能停留在奴隸制。在清朝,一個人需要911個奴隸無怨無悔的勞作,才得活得象個人樣。工業化後,20個人就能夠讓一個人過上體面的生活瞭。

女孩第一次意識到,她的腦子裡,被不知什麼人灌進瞭可怕的垃圾,讓她無視工業化賦予她的自由與尊嚴,固執的跟社會規律對抗。

然後她開始想,還有什麼社會規律,被她那奇怪的腦殼拼命反對的?

是社會化大生產!

(07)

女孩猜測——很有可能是猜測,對工業的憎恨,來源於人們對社會化大生產的厭倦,與對古時代殘酷現狀的缺乏瞭解。而事實上,正是社會化大生產,讓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財富。

財富!

財富是通過社會化大生產線流動的,賺不到錢的人,想都不用想,他肯定是對社會大生產的概念相隔膜。要想賺到錢,改變自己一貧如洗的命運,就必須琢磨這條流水線,看看哪條支流上資金匱乏,哪條支流又是財源滾滾。

美國作傢馮尼古特曾在小說中使用過類似的暗諭,意指財富是一條河,尋常人等猶如瞎子聾子,滿荒野亂轉也找不到河水的所在,隻有耳聰目明之人,才能夠發現這條河流在哪裡,隻要你沖到河邊,就可以找個舒服的地方爬下,不緊不慢的啜飲瞭——當然現實沒小說那麼容易,但這條財富之河,找瞭半天找不到,這事不怪你。可連找的意識也沒有,這就有點不妥當瞭。

(08)

接著,女孩不無悲哀的發現——也許她根本沒想這麼多,但我們替她發現好瞭——由於生存條件的困窘,導致瞭窮孩子與富孩子,差的不僅是錢,在智力上甚至拉開瞭無法想象的鴻溝。

富人傢的孩子,可以遊刃有餘,從容不迫的做他們真心喜愛的長線項目,不求贏不圖利,花多少錢都在所不惜,因為他們喜歡。及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時,就可以收獲他們人生的豐盈之果。

而窮人傢的孩子,打小養成的是短平快的思維,長線項目?眼下吃飯要緊,少扯那些沒用的!

窮人傢的孩子更易於急功近利,難有大胸懷與長遠眼光。

再就是窮人傢的孩子抗風險能力差,不敢輕言冒險,一旦失敗就無以存活。而富人傢的孩子,因為後面有強大的靠山,所以他們做起事業來,更易於沉著穩重,不急於收成,縱然是遭遇到大的失敗,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如職工下崗潮時電視裡天天唱唱的,人生豪邁,不過是從頭再來。富人傢的孩子當然可以從頭再來,因為他們餓不到凍不著,而窮人傢的孩子,從頭再來不過是末路狂奔,能有幾天喘息,實在是說不定的事兒。

再就是富人傢孩子的視野和眼光,是窮人傢的孩子比不瞭的。富人傢的孩子見多識廣,而窮人傢的孩子,更易於接受工業化文明多麼多麼的糟糕之類的害人觀念。隻因為這類觀念,應合瞭窮孩子悲涼的內心,與他們絕望的心境絲絲入扣。

——然而,一旦窮人傢的孩子、亦或是懷有窮心境的孩子,接受瞭這些未假思考過的荒廖結論,這結論就構成瞭他們的思維定勢,所思所想所行所為,處處跟財富規律擰勁,終其一生的拼搏,不過是不斷重復固化的錯誤。被這種愚蠢的思維定勢,將窮孩子的命運鎖定在無望的底層。

如果不是為瞭虛榮心,女孩絕不會研究什麼工業化的優劣,也無法發現自己腦子中的觀念錯誤,竟然荒謬到瞭離譜的程度。

一旦發現,那就容易解套瞭。

就因為一次辨論賽,促動瞭女孩尋找財富之河的夢想。

(09)

還沒畢業,女孩就出國瞭,她本意是想去沙特,因為她聽說那裡的人巨有錢。但因為她弄不大懂怎樣才能達到目的,就先去瞭美國。

她的判斷一點沒錯。

在美國,她發現瞭一所學校(實際上這樣的學校有好多),這所學校,是沙特國王投資興建。起因是沙特國王喜歡玩賽馬,可賽馬是種平民無法問津的高端遊戲,於是沙特國王就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傢開辦賽馬類型的學校,專一培養賽馬人才。

女孩不無驚訝的發現,和她抱著同樣想法的中國孩子,竟然為數不少,她和十幾個中國孩子一道進瞭學校。據說這所學校規矩極嚴,所以學生都要先從鏟馬糞做起,因為要培養賽馬手與馬的感情,就得拿馬當寶貝,天天給它洗澡刷毛什麼的,這樣賽馬才會拿你當夥伴。

當然,這樣的學校,是免學費,包吃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