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6 11:51:09
“純粹的理性”這件事,確實不是每個人在每件事上都要追求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不講邏輯和理性卻可能導致巨大的災難。《清醒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的好處是,52個思維謬誤個個經典,看瞭能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來。缺點是,每個篇幅都太短瞭,沒有深入地闡述,如果對這個思維謬誤本身的定義和外延都不甚明白的話,很難看到其精彩之處。下面大傢就一邊看摘錄下邊思考吧,結合自己的實際往深度去思考。
文/ ara SHI
01 幸存偏誤
幸存偏誤是指: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我們就以道瓊斯指數為例吧。它由純粹的幸存者組成。因為失敗公司和小公司——也就是大多數公司——都不會出現在股票指數裡。股票指數並不能代表一個國傢的經濟,就像新聞不會報道所有音樂傢一樣。你也應該懷疑那些暢銷圖書和成功教練,因為失敗者是不著書立說,不去演講他們的失敗的。
幸存偏誤意味著:你系統性地高估瞭成功概率。解決辦法:盡可能常去逛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這樣的散步雖然傷感,但對你是有好處的。
02 遊泳選手身材錯覺
他們之所以成為出色的遊泳選手,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身材。他們的身軀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他們運動的結果。
一旦我們混淆選擇標準和結果,我們就會產生遊泳選手身材錯覺。如果沒有這種錯覺,一半的廣告都不會奏效。
請你從現在起遠離成功自助圖書,它們百分之百是那些天生具有快樂傾向的人所著。書中從頭到尾都是好點子,但讀者不知道,這些點子對數十億人都不管用——因為倒黴蛋是不寫成功自助圖書的。 結論:凡有人謳歌某種東西值得追求——強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長壽、影響力、快樂,你都要看仔細。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鏡子。你要誠實地對待自己。
03 過度自信效應
讓我們用3點說明來結束這一章吧:(1)不存在相反的不夠自信效應。(2)過度自信效應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較少高估自己。(3)不僅樂觀者會受到過度自信效應的影響,就連自稱悲觀的人也會高估自己——隻不過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罷瞭。 結論:請對所有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當這些預測是由所謂的專傢們作出的。請你在籌劃任何事情時都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作最壞的打算。這樣你才會真正有機會,更現實一些地判斷形勢。
04 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是僅次於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惡魔。在時裝、管理技術、業餘活動、宗教和節食裡都存在從眾心理。從眾心理能讓整個文化癱瘓——請想想邪教的集體自殺吧。 簡單的所羅門·阿希試驗第一次是在1950年進行的,試驗顯示瞭團隊壓力如何壓倒健康的人類理性。試驗時將不同長度的線條拿給受試者看,要他說出線條比起參照線條是更長、一樣長還是更短。如果此人是獨自坐在房間裡,他會正確估計所有線條,因為這任務確實很簡單。現在有7個人走進房間——全是演員,但受試者被蒙在鼓裡。那7個人相繼說出一個錯誤答案,雖然線條明顯長於參照線條,卻說它“更短”。現在輪到受試者回答瞭。30%的試驗者會說出與前面的人一樣的錯誤答案——純粹是受到瞭團隊壓力的影響。
當一傢公司聲稱它的產品“銷量最高”時,請你表示懷疑。這是個荒唐的說法。憑什麼一種產品“銷量最高”就應該更好呢?英國作傢毛姆這樣講道:“就算有5000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5 糾纏於沉沒成本
為什麼會有這種荒謬行為呢?因為人類想努力表現得堅韌,堅韌是我們發出的可信信號。我們害怕矛盾。如果我們決定中斷一個項目,我們就在制造矛盾:承認從前的想法與今天不同。繼續執行一個無意義的項目是在推遲這一疼痛認識。那樣我們就顯得更堅韌。
有許多好理由支持你繼續投資下去,但如果你隻是因為舍不得已經作出的投資而決定繼續做某件事,這就不是一個好理由瞭。理性的決定意味著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你已經投資瞭什麼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06 互惠偏誤
互惠也有可惡的一面:報復。緊接著報復的是反報復,然後你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耶穌曾經佈道,要求將另一面臉也伸給攻擊者,也就是打斷惡性循環,但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互惠這一理念已經在我們腦中頑固地存在瞭一億多年。 最近,一個女人向我解釋瞭她在酒吧裡為什麼不讓別人請她喝飲料:“因為我不想要這種跟他上床的潛在義務。”這樣做很明智。如果下回在超市裡有人主動跟你搭訕,讓你品嘗葡萄酒、奶酪、火腿或橄欖,你就知道你為什麼最好是拒絕他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