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18:05:45
有研究表明,從學術氛圍濃厚的幼兒園出來的孩子,成年後有一半會面臨著情緒障礙。而那些從以遊戲為主的幼兒園出來的孩子,隻有6%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04
一個雨過天晴的傍晚,我下班回傢的時候,在路邊的樹上發現瞭一隻知瞭猴,小心翼翼地把它撿起來。
第二天拿到辦公室,放在瞭一個透明杯子裡。
下午,我和同事有幸竟然目睹瞭知瞭猴蛻皮的過程。那個過程很慢,非常慢,從背部開始出現一條黑色裂縫開始,到完全蛻皮結束,整個過程持續瞭大約一個小時。
我趴在桌子上,眼睛幾乎一眨不眨地盯著它看,希望自己能用心,永遠記住這難忘的一刻。
先是外面的殼出現裂縫,接著知瞭就緩慢地、一點一點地脫離那個殼。當它皺巴巴的翅膀出來一點時,我忍不住,幫瞭它一個忙。我小心翼翼地揪著它其中一隻翅膀,幫它脫離瞭殼。
我沒想到,我的自作聰明竟然害瞭那隻蟬,當它蛻皮結束時,我發現,被我幫忙揪出來的左邊那隻翅膀,明顯比右邊的短瞭一截。當時我沒覺得短一截有什麼,可蛻皮結束後的幾個小時,它隻會爬,卻不會飛。
也就是說,因為我的幫忙,那隻蟬的翅膀永遠地失去瞭飛翔的能力。
後來我在網上咨詢一個昆蟲專傢,那隻翅膀短一截的原因,是否和我的幫助有關。
專傢解釋說,知瞭猴在蛻皮的過程中,尤其是雙翼展開的過程中,身體必須保持垂直,而且不能受到任何幹擾,任何東西都不能碰到它,否則,蛻皮後的蟬將終生殘廢,無法飛翔。
知瞭猴的蛻皮需要一個過程,我如果不那麼匆忙,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等待蟬慢慢破殼而出,那麼,我一定可以欣賞它展翅飛翔的那一刻。
萬物皆有時,我踐踏瞭自然的規則,害瞭那隻蟬。
教育也是一樣,讓一切發生在應該發生的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才能為未來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礎。
孩子3歲的時候就應該做3歲該做的事兒,4歲的時候做4歲該做的事兒。5歲前的兒童,其實並不適合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裡學習,而是應該走出去,走到自然中,通過玩沙、玩水、看螞蟻搬傢……這樣的學習,完善視覺、聽覺、觸覺等。
至於識字、算術之類的智力學習,最好在5歲之後。而且要循序漸進,先進行簡單的數數、認字學習。
05
我曾經在網絡、書上,看到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的一些理論,他認為,男孩更不宜早於6歲入學。他認為,男孩的發育遲於女孩,5歲男孩的語言能力相當於3歲半的女孩,提早入學容易造成他們聽不懂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也坐不住。據介紹,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傢長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就是晚一年上學。
孫老師還從醫學的角度、心智發育、個性發展等方面,解釋瞭孩子為什麼晚上學一年比較好。
他的觀點是,5歲的孩子和6歲孩子相比,心智發育的差距很大。孩子的自制力、註意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都達不到上學的要求。如果這個時候讓孩子上學,意味著孩子一輩子永遠和比他(她)大的人競爭。即使孩子在小學期間能夠跟上同齡孩子的文化課學習,但其他方面的不足,會對孩子未來步入社會形成障礙。
早讓孩子上學,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壓力,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可能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自卑感會影響孩子一生。
孫老師認為,男孩相對來說比較愛動,並且不專心,缺少耐心,晚一年入學,這些不足都會得到改善。讓孩子多玩一年,孩子會更有創意。
網上有兩個我非常認同的觀念,復制到這裡,和大傢分享——
孩子一旦開始上學就要一鼓作氣堅持到大學畢業,是人生的長跑,孩子做的準備越充分,人生勝算把握越大。
孩子的兒童期越長,得到的正面滋養就越多,將來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發揮各種潛能的幾率就越大。
06
很多傢長擔心晚上學,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關於這個問題,童話作傢鄭淵潔的觀點是這樣的——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隻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瞭晚集。
至於學習,工作,孩子將來有一輩子的時間呢。晚一年又如何?
將來,我會帶著我的小寶盡情地玩耍,會在他四五歲的時候帶他旅行,讓他對世界有一個最直觀的認識。這樣,當他上學的時候,就會有比較好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