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自由文人

2016-11-19 11:01:42

文/曉山

提起陶淵明便想起瞭他的《歸園田居》,這是由五首詩組成的作品,但也有六首之說。其中第一首的開篇之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最令人難忘。好一個“少無適俗韻”,這分明是作者對塵世的宣言,它不僅擲地有聲而且鏗鏘有力,短短五個字便向所有世俗之人宣告瞭他是多麼的卓爾不群,又是多麼的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隻此五個字,便將自己徹底置於世俗世界之外的桃花源中。毫不誇張地說陶淵明的出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如若少瞭他不知後世有多少文人那顆敏感的心將無處可依,無疑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當之無愧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中國人是好酒的,並一直以所謂“酒文化”而自豪,性情之中的文人墨客們更是如此。古時的文豪大傢莫不與酒結下瞭不解之緣,可提到飲酒詩,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唐代詩人李白,對陶淵明的印象更多的停留在田園二字上。其實靖節先生不但好酒而且堪稱嗜酒如命,在他的詩作中處處可見酒的身影,比如“忽與一觴酒,日夕歡自持”,就道出瞭先生終日飲酒的習慣。又如“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鮮活的表現出瞭先生的海量。不僅如此,在自傳《五柳先生傳》中,還曾直言不諱的提到自己是如此好酒的:“性嗜酒,傢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且看傢貧至此仍不忘飲酒,更有甚者非得“期在必醉”不可,真不知針對此等習氣五柳夫人會作何感想。但不得不說,陶淵明的酒飲得好,飲得暢快淋漓,若能換得千古名篇縱然爛醉如泥儀態盡失也是值得。先生詩酒話人生,絕非市井酒徒所可比擬。試想一下,夕陽斜照,南山之下小徑之上,一個童子攙扶著酩酊大醉盡興而歸的陶淵明。那場景是怎樣的恬靜安詳又是怎樣的瀟灑快意,也許我輩凡夫俗子終其一世都無法感悟到此中的意境。

愚以為陶淵明是自由的,雖然他所身處的時代“自由”二字與當今的含義完全不同。但我仍認為他是自由的,除此之外這位五柳先生還有一樣即便是今人也罕有的品格,那便是獨立人格。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應當是傢喻戶曉的,為瞭養傢糊口,他至彭澤當縣令。那年冬,郡裡派來督郵督察。督郵,雖品位低卻有權勢,此位督郵是個粗鄙傲慢之徒, 陶淵明平素蔑視權貴,絕不趨炎附勢。可督郵欲見他又不好拒絕,於是陶淵明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提醒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如此一來,陶淵明再也無法忍受。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將其封好並遞交瞭辭職信,隨即離開彭澤。

這則典故充分展現瞭陶淵明的率直孤傲等品性,但也表露出他的任性自我。也正是這份任性和這份自我,阻礙瞭他的仕途。可想而知官場上的為官之道向來要善於見風使舵、八面玲瓏;關鍵要懂得奉迎上級討好上差,如五柳先生此等率性而為同時又崇尚自然,並且深受黃老之學影響的灑脫高潔之士,必然不被官場所容。故而坦然而去歸隱田園,對他這等即人格獨立又向往自由的文人而言才是絕好的歸宿。

不求甚解是五柳先生讀書的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而今這已是廣為人知的成語,但今人卻是誤解瞭其中的含義,語出自《五柳先生傳》,原文為:“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今人往往抓住不求甚解四字單獨做解,久而久之不求甚解漸漸演化為貶義詞。這是十足的斷章取義,如在加上後半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才可真正明瞭不求甚解的真諦。這其中蘊含著舍與得的大道之理,絕不能簡單粗暴的歸結為“隻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從此句中我們看到瞭一個鮮活率真的五柳先生,文人中若論率性可愛暢快自由我想無人能出其右。

先生是人絕非神仙,但他又是那樣不俗,那樣率真,那樣灑脫。以至於歷代文人都為其歸隱田園不向俗世低頭的高尚情操所折服,縱觀五柳先生的一生也不得不令當今的我們驚嘆,身處皇權時代的陶淵明尚能超然於俗世之外,更何況自詡為科技昌明自由進步的我們。

點評:看過一個趣談,說的是人們為什麼應該讀古典文學詩詞之類的,這樣可以讓自己那顆豐富心靈在遇到情感流露的時候可以吟風弄月,以消萬古長愁。文人就是要有些任性,不然文章不可能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