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11:02:15
文/若水
這句話是我從土摩托那裡記來的,以前總會固定地去瀏覽那位仁兄的博客,裡面的文章很不錯,最欣賞的就是這句話:偏見源於無知。於是把它變成瞭自己在豆瓣上的簽名。因為這幾個字很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偏執見解,來源於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無知。
上午瀏覽一個朋友的空間,看到這樣一段話:(宋)陸九淵《送楊通老》雲:“學所以開人之蔽,而致其知。學而不知其方,則反以滋蔽。” 學所以立人之志,而勵其行。學而不知其理,則反以失志。學所以進人之德,而滌其心。學而不知其道,則反以損德。除其蔽,立其志,進其德,悟其道,學而有成矣。這個是與大傢來分享的,這段話與本文的題目有些微妙的聯系,為瞭不無知,我們就要學習,但學習也要知其理,知其道,我們老說:知道,知道。就是這個意思。
每天聽著身邊人大言不慚的對一些事情評論,我會先傾聽,然後微微一笑,不發表自己的言論。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存在偏見,而偏見之後就是不講道理,所以和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人到瞭一定的年齡,就知道人要少說話,也就是慎言。因為言多必失。我有自知之明,不明白的不妄加評論,隻對自己熟悉的方面發表看法,才不至於被大傢笑話。就如同前兩日有感而發的“我有筆如刀”一個道理。說出的話潑出的水,是覆水難收的,而文字更厲害,通過網絡的快速傳播很容易以訛傳訛,人言可畏啊,當自己的輕佻之言,自己的一些不負責的言論被誇大其詞的傳播的時候,誰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不光要慎言,還要慎用文字。
當我們對事情瞭解的如同盲人摸象的時候,給出的評論難免不被人指責為偏執之言。比如自己對一些身邊人的評論一樣,一個朋友的文中寫道:我自己的生活都如此的狗血,有什麼資格去評判別人?這個自省讓我汗顏。於是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在誇誇其談而誤人子弟呢?所以有瞭“請不要叫我老師”的感慨。如同文中所說,自己實在是懂的太少,在給朋友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我通常會告訴大傢,我最擅長的就是信息搜索,因為我學的專業就是這個。很多朋友聽到這個介紹會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們說個什麼資料,老馬很快就能找到。但是除瞭這個還有什麼擅長的麼?還是有的,隻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就是學習,所以沒有什麼是可以值得炫耀的。
同理,知識也不是拿來給朋友炫耀的。梁文道先生說,從一個人的書房就可以看出最真實的一個人。而前些日子,就是上一部電腦被盜之前,我卻總把自己的藏書曬給朋友看。現在想起來真是幼稚。自己每天給別人說:知識不是用來炫耀的,而自己卻總在炫耀。雖然是出自助人的心理,但看到的人會這樣想麼?還是愛人教訓的最好:你就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還給別人當老師!慚愧啊。看來自己還真的需要不斷的修煉才可以。
為瞭不至於偏見下去,我努力的學習,為瞭不至於一直無知下去,我堅持的學習。以至於有朋友說:在你身上,我看到瞭什麼叫學習力。
其實自己隻有一個很簡單的理由:活的更明白一點。而已。
點評:偏見源於無知,又和一定的心理因素有關。 例如你不喜歡一個人,明明這個人這樁事辦得不錯,或者這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見解比較好,但和你的意見不一致,你就是不願意承認,甚至還故意挑刺,這是因為你對這個人或者這個問題有偏見。我們來看看羅素先生是是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的:
懷有各種各樣愚蠢的見識乃是人類的通病。要想避免這種通病,並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幾項簡單原則,雖然不能保證你不犯任何錯誤,卻可以保證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錯誤。
如果一個問題但憑觀察就可以解決的話,就請您親自觀察一番。亞裡士多德誤以為婦女牙齒的數目比男人少。這種錯誤,他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辦法很簡單。他隻消請他的夫人把嘴張開親自數一數就行瞭。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是他自以為是。自以為知道而實際上自己並不知道;這是我們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種致命錯誤。我自己就以為刺蝟好吃油蟲,理由無非是我聽人這麼講過;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動手動腳寫一部介紹刺蝟習性的著作,我就不應該妄下斷語,除非我親自看見一隻刺蝟享用這種並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亞裡士多德卻不夠謹慎。古代和中古時代的著作傢談起麒麟和火蛇來頭頭是道;但是他們當中的誰也沒有覺得,既然如此自己從未見過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須避免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