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11:00:42
文/文昌
在傢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作為群體性動物,不說離開瞭父母和朋友寸步難行,至少是很難找到那種群體的歸屬感。每次在外處境堪憂,滿腹心事無處寄托時,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在電話裡父母的隻言片語雖然解決不瞭實際問題,但那種來自大後方的問候讓人踏實。而在外打拼,真遇上事瞭,能夠幫自己解決問題的還是在外結交的那幫朋友們,能給予溫暖的也還是他們。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還是需要歸屬於某一群體,希望為人所接納和被愛,那種身處群體之中的安全感,讓人更加放松快樂。要是被群體所孤立呢?那無異於一場情感上的虐待瞭。
如果你是同性戀,在大眾觀念還不被接受時,人們的偏見會排斥你,你自然會受到歧視的目光。當你長得跟卡西莫多一樣醜時,別人也不願意和你在一起玩耍,你也會很痛苦。也就是說,當你被社會排斥,別人的偏見傷你瞭自尊,你能獲得的社會資源也會少很多。化解這種痛苦的解藥,就是他人的愛,他人的接納瞭。
此前寫過《不合群,很可怕嗎?》,對於一般內心世界不夠強大,無所依托時,不合群被人嫌棄無異於一場災難,為瞭迎合群體,我們的觀念會與全體保持一致,不敢提出異議,積極參加集體的活動,增加露面次數,潛在的目的就是為瞭融入群體,獲得群體力量的保護。當然對於那些特立獨行,不願按套路出牌的人來說,他自然也要承受不合群的清苦才能直面慘淡的人生。
那麼我們是怎麼選擇我們的朋友的呢?他們又是怎麼成為我們的朋友的呢?
1.
我們更願意和經常見面的人成為朋友,換句話說成為朋友的可能性更大。不知你註意到沒有,和你關系特別好的人,多半是室友,曾經的同學,或者在一個部門的同事,並且是接觸機會特別多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熟人。
為什麼?因為關系發展的易得性,生活在同樣的圈子裡,更容易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這就是朋友之間為瞭證明友誼的牢固時,就會搭著他的肩自豪的向別人介紹說,這是我認識瞭幾十年的好朋友。
當你進入陌生的環境,或者想與某人成為朋友,最好的親近的方式就是增加見面的次數,提高曝光率,時間長瞭就成瞭熟人,然後深入瞭解,彼此熟悉之後,才去判定是否可以成為朋友。
2.
頻繁的接觸和見面使得我們成為瞭熟人,但是不是能夠成為朋友,還得看兩個人之間是不是有更多的交集。
真正的朋友之間除瞭親近感之外,還有一些純粹的喜歡和彼此的欣賞。這份喜歡多半也會來自相似性,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一起玩耍,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可以敞開心扉聊人生理想。如果都沒有,至少我們曾經長期生活在一起,對彼此有一定的瞭解,覺得人品還不錯,相處起來很舒服,自然而然就能成為朋友。
朋友的相似性,像是自身的擴大,正向的加強瞭自己觀念和愛好,讓我們少卻瞭很多孤獨感,環顧四周發現都是和自己有共同的愛好和理想的人,並且能夠一起奮鬥,那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
和我們不相似的人呢?他們的意見和態度總是和自己相左,為人處世的方式總是令人不快,那麼成為朋友的可能就很小,因為與不懂自己的人交流,那溝通成本會高很多,自然不願意浪費心思。
3.
從熟人到朋友,要經過相處才能判斷,還有一種可能性,有個人主動聯系你,希望能和你成為朋友。這種成為朋友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因為喜歡是相互的,有人喜歡你說明你被人肯定,被人所接納,這本來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何樂不為呢?人都願意和自己思想觀念一致,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在一起,那樣更容易在群體的護佑下,放松的分享快樂,享受被群體接納的幸福。
但總和自己相似的人玩耍,這裡面就存在個問題,因為你總和他們在一起,不斷的強化你的想法觀念,容易選擇性屏蔽不同的意見,難免構成偏見。於是有人倡導,要多和不同的聊天,他們會給你看待問題新的維度。
4.
朋友是怎麼來的?是相處來的,首先他出現在你的視線裡,可能是某堂課,某個事件,相識之後,頻繁的出現和接觸,點亮瞭對某人的認知,然後繼續熟悉瞭解,深入交流,判斷彼此的價值觀和愛好是否相同,再往深的講資源是否匹配,相互之間是否有潛在的利用價值。潛移默化成為朋友之後,恭喜你,在群體又獲得瞭一個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