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7 11:00:44
“我知道他是個渣男,但我就是無法離開他。”
“我知道還有兩周就要交論文瞭,但我就是拖著不想做。”
“我明白這件事急不來,但我還是會忍不住的焦慮。”
“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個普遍性的問題共有七個主要的形成原因。
1. “懂”和“執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導致你的行動的,依靠的不僅僅隻是理智層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規意義上和大眾的認知裡,仿佛“懂得”瞭就一定等於能“做到”。
當我們試圖另一個人有所改變的時候,幾乎所有人所用的方法都是——「勸說」。仿佛隻要把對方說通瞭,把他說明白瞭,他就能夠做出改變瞭。
對於「一部分」說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這句話的人而言,他們說出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為瞭傳達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瞭,但對我沒有什麼用,所以不要再試圖令我改變瞭。
另一方面,因為人們通常將懂得與執行掛鉤,這就會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況下引發一定程度的焦慮。
2. 你所懂的這個道理所可能帶給你的結果,並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有非常多的人的焦慮和痛苦是出於一種:籠統的渴望“變得更優秀”“變得更好”之類的目的、或是由於對別人的羨慕而將一些道理與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卻始終達不成目標所導致。
還有不在少數的人是由於幼年時期被父母、老師等其他長輩給予很多高標準的要求,導致其形成瞭一種會過度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自我的傾向。
比如有許多出於考研階段的人都非常的焦慮,一方面知道自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另一方面又總是會在該學習的時候不停地玩手機,刷微博刷知乎浪費時間。日子一天天過去,內心也越來越著急,但行動卻永遠都跟不上。
於是他們完全的被焦慮和恐慌裹挾著,卻從不能停下來想一想:我之所以考研其實會不會是為瞭逃避找工作的壓力?我之所以考研是不是隻是想有個好大學研究生的名義給自己鍍一層金?我之所以考研會不會隻是父母的安排而並不是我想要的?
3. “懂”僅僅是止於“理解”,理解隻是「理智性領悟」的開始,你還需要達成「情感性領悟」或稱「有效性領悟」。
或者說,盡管你在理智層面上「知道」瞭,但你的內心其實堅定的相信的還是之前的那種認知。
人類擁有理性,但問題在於,為我們做事情提供動力的並不是理性,而是情緒、情感、激情、憧憬等這些「感性」層面的要素。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由分裂的兩部分組成,理智與情感這兩個部分時常會出現沖突。
比如非常多的人都在渴望著“成功”,這世上有非常多的勵志書籍在鼓勵人們追求成功,也有不少方法論告訴你怎樣達到成功。
但不管你理智層面上對成功有多麼的渴望,不管你多麼清楚達到成功的步驟,但如果你無法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份事業,如果你不能在感性層面上對你所要做的事情充滿激情,那麼你毫無疑問會陷入懈怠和拖延,最終什麼都做不瞭。
4. 我們的大腦一刻也不停地在盤算著「怎樣將我的痛苦和付出最少化,怎樣將我的享受和快樂最大化」,所以我們會本能的喜歡和傾向於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之內。
而知道瞭一個新的道理,想要達成一個新的改變,往往意味著你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要經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可我們不願意付出努力,我們不想承受痛苦,我們隻想一覺醒來之後自己自動的就改變瞭,隻想著在某一個未來自己忽然就不再拖延瞭,隻會一味地幻想在年終自己的業績忽然就提升到公司第一瞭。
但我們隻會“想”,隻會用幻想去滿足自己,緩解焦慮,而很難在行動的層面上付出任何有效的努力。
“我知道我應該離開這個不愛我的男人,可我就是做不到。”
事實上並沒有人拿著刀架在這位女士的脖子上告訴她你要是離開這個男人我就砍死你,所以“可我就是做不到”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逃避。
如果你繼續問下去:“你為什麼做不到呢?”
那麼她會回答你:“因為離開他真的太痛苦瞭!我覺得我承受不瞭!”
你告訴她:“但如果你不離開這個人你現在也是很痛苦。”
她會說:“我知道。但是兩個選擇都很痛苦,我該怎麼辦呢?”
是啊,她該怎麼辦呢?
有很多人和這位女士一樣,他們希望的是,能夠擁有一種不痛苦的就能達成改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