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6 11:00:22
文/Yoga
其實看完電影後就一直想看小說,因為一直沉醉於大魔王凱特·佈萊切特的盛世美顏之下所以想要一睹原著中卡羅爾的真實風采,但讀完之後卻發現大魔王的演技雖然精湛但電影所呈現出來的也僅僅是隻是原著中的一小部分卡羅爾。書要比電影更加細膩,不論是在人物內心的刻畫上還是對環境人物狀態的描寫上,小說總是比電影更加飽滿,可能電影留下的印象過深,所以雖然距離看過電影的時間有點長,但是在看書的過程中畫面卻依然清晰可見,這大概就是這本小說的魅力所在。
小說的作者帕特裡夏·海史密斯於1921年生於美國得州沃斯堡,她的第一本小說《列車上的陌生人》於1951年由大導演希區柯克改變為電影後一鳴驚人,在1955年出版的《天才雷利普》更是奠定瞭其在類型文學中的至高地位。
《卡羅爾》是帕特裡夏·海史密斯於1952年創作的小說,雖然是被標上瞭同性文學的標簽,但其實在描寫上它反而更多的是註重於展現女性如何獨立生活,如何拋開世俗的偏見去追求自己愛情的這一面。在當時社會不容忍這種愛情的大環境下,《卡羅爾》的出現仿佛在無形中解救瞭無數困惑於自己愛情中的女性,真實的還原瞭愛情的純粹模樣,同樣也為這類群體提供瞭一個認清自我以及在現實中如何瞭解幫助自己的一種心靈上的渠道。
《卡羅爾》在描寫上是從特芮絲的角度出發,從這個方面來看,小說中不僅僅是在講特芮絲與卡羅爾之間的愛情,同時也在講述著特芮絲的成長歷程。從一個19歲懵懂無知的孤單少女到在認識卡羅爾之後心理上的成長與改變,可以說特芮絲是在遇到卡羅爾之後才瞭解到愛情的模樣的。在書中,作者也著重對特芮絲在陷入戀愛後的情感心理表現進行深入的描寫,再加上特芮絲本身所帶有的浪漫色彩,使得特芮絲這個形象總是充斥著極端毀滅主義。特芮絲內心的敏感與神經質反而讓大傢忽略瞭她性格中堅韌的一面。
小說中特芮絲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舞臺場景設計師,而現實她所擁有的工作卻是一位商場售賣娃娃的售貨員。夢想與現實的對比相當明顯,前者代表自由與不受約束,而後者代表孤獨與任人擺佈。作者利用這種隱喻來表現特芮絲內心的不羈與不安於當下生活的叛逆情感。她想通過自己頭腦中所設想的樣子來搭建舞臺場景,這也就代表著她想通過自己來搭建自己的生活。她不想像她櫃臺中的娃娃一樣過任人擺佈的生活。但是這種設計中的生活對於特芮絲來說又過於不現實,總體來說這隻是她自己腦海中的想象而已,這種過於主觀的想象反而更加的需要依附於現實而存在。所以在她初次見到卡羅爾時內心的欣喜卻是更多的被慌亂與恐懼所取代。
特芮絲對卡羅爾的愛情可以說是奮不顧身的,但要是沒有卡羅爾的出現,特芮絲在對待自己真實愛情情感的方向可能還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是她內心潛在的這種情感卻是遲早要爆發的。其實在書中可以看出特芮絲在她的潛意識中對其他女性身上的閃光點是有著迷之感的,同樣也能在人群中意識到不同於他人的存在。隻是這些形象更多的生活在特芮絲的主觀意向中,沒能將之帶入到生活中來,這也是特芮絲內心脆弱的一面。
但在遇到卡羅爾之後,特芮絲由夢境轉入現實,也告別瞭過去的自己,邁出瞭全新的一步。她將自己的“夢境”全部傾入卡羅爾身上,但現實總是比夢境殘酷真實的多,在走出夢境之後,一切仿佛都變瞭樣,她要面對卡羅爾的生活與之前傢人之間的糾纏,由最初的甜蜜到之後的憤懣與爭吵,她們與其他戀人毫無差異,隻是更多的是還要面對外界的壓力。由最初的興奮與愛慕轉化為後來的隱忍與接收,特芮絲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其實在她內心中留下更多的是一種病態的壓抑與自我毀滅。
與特芮絲不同,卡羅爾是沉重與冷靜的,這也是最吸引特芮絲的一點。不同於電影中大魔王撩妹狂魔的一面,書中更多呈現出的卡羅爾是現實與理性的。所以她能一眼看出特芮絲的夢幻與不現實,相比起特芮絲來說,卡羅爾的內心情感更加細膩,她已經過瞭可以患得患失的年紀,她可以完美的將所有關系置於平衡的一點,她的成熟不僅僅是來自於生活所帶來的的壓力,更多的是她真實的認清瞭自己,她明白什麼事情對她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最後她因為特芮絲寫給她的信輸掉瞭與前夫的官司,但她仍然沒有抱怨,平淡的接收瞭一切,因為她像所有陷入愛情中的人一樣瞭解到愛情至上。同樣,她也理智的對待瞭她與特芮絲之間的感情,給特芮絲同樣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她把選擇權交於特芮絲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