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來的有點早

2017-02-22 11:00:19

很多當初你不曾挽留的人,你最終念想的越深;當初努力不下去離開的,卻從你的記憶裡消失瞭。——題記

春天就是那種,你內心躁動,不是溫度到瞭,而是心到瞭的季節。

然後也是那種,你剛剛得意於自己知冷知熱、順勢應境的增減衣服,一個倒春寒,不是料峭兩個字可以形容的,真真是比冬天還冷。

或許是老瞭,還是生活安穩瞭,也或許是去年大學同學會積攢瞭點聚會的遺毒。這個春節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和L去找T,T是我們曾經共同的同學和朋友,但八九年前吧,因為一點瑣事,我和L都離開瞭T。T也是倔脾氣,後邊也沒有聯系過。

這些年裡,我和L偶爾會說起T,幾乎每次的內容都差不多,但結論總是不一樣。大致無非是那幾個繞軲轆的東西:是T不夠意思;是我們太小心眼;T還是不珍惜我們,要不早找我們瞭;我們也做的不對,幹嘛還計較那些事情;T或許早不在這個城市瞭;T傢應該都拆遷瞭吧……

今年春節和L喝酒,說到T,那些話都說盡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沒必要再重復的說一遍。我們可以去啊,可以找去記憶裡他的傢啊。如果一切如前,那麼我們打聲招呼,如果已經沒有痕跡,那我們也就不會再那麼的糾結,當做酒後每一次都需要提到的,如下酒的菜肴。

然後,第二天下瞭雨,春天的第一場雨,冷。我們真的決定去瞭,老的社區,房子沒什麼變化,為瞭找到那棟樓,第幾層,哪個房子,在樓與樓之間徘徊瞭很久。努力的搜索記憶,從中學一直到八九年前。然後的然後,找到瞭。

疑惑的敲敲門,輕輕的敲。

敲門,再敲門,再再敲門。

沒…有…人…

研討半天,應該是還常住著人,不是沒有煙火氣的樣子。有點不甘心的下瞭樓,問瞭幾個含含糊糊的老人們,大致是T的母親還住這,T已經搬到外面住瞭。T 的母親不知道幹什麼去瞭。

等瞭一會兒,空白的腦子,彼此看瞭一眼,走吧。

有一種感覺是既不快樂也不悲傷,不惆悵也不煩躁,腦子裡空空的。我們說,我們的緣分大致如此瞭,或許以後我們不再會再聊T,也可能會一直聊到我們忘記。或許哪天晚上能拜訪到T的母親,那我們,也或許又能見到T瞭。也不知道T這個狗東西,會不會想起我們,也或許壓根不想,想起的時候又是一種什麼心情?

這竟然是我這個春節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

為什麼不呢?

總覺得人生就是個迎來送往,迎接的時候總是欣喜愉悅,送別的時候總是感傷遺憾。但實際呢?迎接的時候都是邂逅,送別的時候都悄無聲息。還有更多的,象這個春天,以為滿滿的春天就要來瞭,一場倒春寒,都不知道春天還要等多久。

很多當初你不曾挽留的人,你最終念想的越深;當初努力不下去離開的,卻從你的記憶裡消失瞭。

人就是這麼個怪東西,在沒離開的時候,你的沉沒成本越高,你越不想放手。但真的放瞭手,因為過去的沉重,你反而輕飄飄的遺忘瞭。因為你說服自己的理由,就是那些東西付出的不值得。因為不值得,你自己都會限制自己再想念。

反倒是那些,莫名其妙離開的,偶爾讓你覺得還應該有一個結束的儀式,或是應該真正的搞懂為什麼離開。一個為什麼,會讓你糾結足夠的歲月,足夠的時間。沒有沉沒成本瞭,卻多瞭些機會成本。

所以我經常說,人生無非是一種堅持,堅持到你不能堅持,那就讓結果告訴你真相。五十步是可以笑百步的,因為起碼我堅持瞭一些。不要讓未來給懷念留太多的時間,那是老瞭才需要做的勾當。

有學瞭點佛學的人,在我面前談“因果、生死”。然後告訴我,她很努力的供養神佛、行善積德,師父卻訓瞭她,他賣弄的問我,知道師父訓我什麼瞭嗎?

“師父告訴你,不要‘求因果’,要學會 ‘瞭因果’”

“你怎麼知道?”

“因為你想長長久久、天長地老、長命百歲。”

“師父也這麼說呢……”

“天底下的師父都是一個師父……”

我不是師父,我也賣弄瞭,我還要繼續學習“瞭因果”。

點評:因果關系,亦稱 “因果律”。因果律有其三法則,即:

一、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果必有其因。其具有時間序列性,原因必定在先,結果隻能在後,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一旦時間旅行發生,因果律必定被擾亂。

二、事待理成: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意志為轉移,在事物中有其普遍的理性。如生必有死、聚必有散、合必有離,成必有壞,這是必然的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