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到底該不該進體制?

2017-02-18 11:00:22

文/緩緩君

1. 體制是一座圍城

有一位讀者對我說,她身在體制內,每天都在做些沒有意義的事,苦惱於學不到東西。

“直屬領導快退休瞭,又在更年期,欺負不瞭別人就欺負我。我不喜歡當官,不喜歡玩心眼的過活。我想辭職去學點本事,去嘗試不同的生活。”

“和你有同樣想法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可能比你更拼更努力,你靠什麼脫穎而出呢?”我問她。

“我不知道,也沒有想好,但我就是怕變成溫水中的青蛙。”

也有另一位讀者對我說:

我是個91年出生的妹子,剛剛從銀行離職。

銀行是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吧,即代表瞭可以混日子的穩定,又代表瞭可以搏殺出一片天地的舞臺。可是其間種種艱辛、迷茫、瓶頸以及對傢人的虧欠,真的是經歷過瞭才知道,也難怪那麼多從銀行離職的小年輕都選擇瞭體制。

經歷過銀行的壓抑和壓力,才知道體制內輕松和自由的可貴吧。所以,公考(公務員考試)是個很好的選擇,也是個無奈的選擇。

體制就像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進去或者出來,各有各的代價,各有各的理由。

2. 圍城內的世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體制內外,莫不如此,這源於人性。

區別僅在於,體制內外的“生態環境”不同,人性的表達也不相同。

擁有強勢資源的人,總是傾向於強強聯合。

無論是中世紀歐洲貴族之間的聯姻,還是中國歷朝歷代的官官相護,其本質都是利益集團鞏固自身利益的一種方式。

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體制內,有關系的人提拔快——相互提拔對方的子女有利於將傢族利益傳承到下一代。

那麼,寒門子弟怎麼辦?

但凡有點傲氣有點本事又沒有傢勢的人,靠自己的能力謀個一官半職還是有機會的,比如當個科長,或者成為部門的負責人,但再要往上走,太難。

因為圈子成立的目的,就是為瞭最大程度保障圈內人的利益,如果你不服從圈子的規則,隻可被利用,無法被重用。

要打壓一個人是很容易的,比如說:“這個人業務能力還不錯,但性格不適合當領導。”

請問你如何反駁?

寒門子弟想在體制內出人頭地,既要足夠優秀,也要成為圈子裡的人,為圈子服務。

利益集團抱團並掌控著話語權,是體制內的弊端。

體制內的優勢主要有三項:

    安心穩定,旱澇保收。無論是2008年的全球經融危機,還是當前的經濟形勢不景氣,不犯大過就不用擔心滾蛋,該拿的工資也一分不會少,圍城外是腥風血雨,還是哀鴻遍野都和你沒關系。能保障你自由支配的時間,允許你對自己能力的養成有所規劃。在體制內,工作之餘你可以提升自己,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在體制外,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往往是被公司的發展推著走。社會認同度較高,尤其在老一輩及落後地區,更是如此。雖然這是一種陳腐的偏見,但如果一種偏見被大多數人認同,那就是優勢。

3. 幸存者偏差

30年前,有個年輕人去肯德基面試被拒。被拒就被拒,也沒啥瞭不起。

但是,據說當年25個人一起去面試,其他24個人都被有錄取,唯獨他被拒,這就有點尷尬瞭……

30年後,他已功成名就,花4.6億買下瞭肯德基,這個人的名字叫馬雲。

“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在媒體和段子手的包裝下,這成瞭一個快意恩仇,喜聞樂見的勵志故事。

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大多是同一個套路:一個落魄地像狗一樣的開頭,一段咬牙奮鬥的經歷,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

人的天性就喜歡把目光瞄向成功者,但聽太多的成功故事容易給人一種虛幻的自信,仿佛自己努力奮鬥,就能成為另一個馬雲。

然而事實呢?

去年,總理在中關村的創業大街喝瞭一杯咖啡,引爆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各種孵化器、O2O項目層出不窮,走兩步就會被拖住求掃二維碼,甚至一個想法的雛形就能拉到投資。

一位剛到創業大街僅三天的年輕人,和投資人聊瞭兩個小時的薑子牙,就得到瞭500萬投資——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年之後,資本的寒冬來瞭,創業大街的咖啡涼瞭。

有人辭掉瞭月薪三萬的工作,單槍匹馬來到創業大街。埋頭苦幹瞭幾個月,做出瞭一款全新的APP。但APP上線之日,就面臨著死亡,因為沒有一個用戶去下載,推廣是一堵難以逾越的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