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有資格定義你;同樣,你也沒有資格評判別人

2017-02-25 17:00:27

“這麼好的工作你竟然辭職?你是不是有病?”
“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是個蠢貨。”
“你這人太內向瞭,成不瞭大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別人對我們的評判,你太年輕瞭,你太無禮瞭,你太LOW瞭。
這種評判是一種最原始的人與人之間試圖相互操控的手段。
 
從我們學會理解詞語的時候起,父母就在用“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棒”這樣的語言來鼓勵我們的那些「好」的行為。
同時,他們還會用“你這孩子太壞瞭”“你好辣雞啊!”這樣的語言來壓抑我們的那些「壞」的行為。
 
因為我們從小就是被這樣對待的,同時整個社會也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交流和運轉,所以幾乎沒有多少人察覺到這有什麼不對——我們通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來認識和定義自己。
 
通過這樣一種「外在評價系統」令我們每個人都牢牢地保持著非常多的「社會屬性」,並在這種「社會屬性」的驅使下,令我們產生瞭許多的追求,從而不停地創造「社會價值」,以維持社會的運轉。
 
 
但問題在於,對於你個人而言,如果你接受瞭別人對你的評判,就會導致你對自己的認識變得模糊,同時你會被別人操控,按照別人的意願去做那些別人希望你去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獨一無二的自己的想法的,別人的評判會和我們自己的想法產生沖突,於是這種沖突就會導致我們處於「自我分裂」的狀態中。
 
 
正常情況下是:我們能夠堅持做自己,以自己的看法,感受,和對自己的認識為主,同時也能夠從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和建議中有選擇性的重新認識和改進自己。
 
但自我分裂的狀態往往導致:人們會拋棄自我,依據別人的期望、觀點和評價來扮演自己,他們總會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以至於很多時候無法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比如當別人侮辱瞭他的人格時,他因為被別人稱作是沒用的廢物不配有尊嚴,而無法體驗到自己憤怒的情緒;
比如某人因為總是被身邊的人否定,而始終無法體驗到自信,並且會潛意識的認為自己總是會失敗;)
 
所以,你是否時常被你的父母或親密的人否定?
你身邊是否有人常常自以為瞭解你而對你妄下推斷?
你是否時常聽到有人對你說“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是否有人“鼓勵”你:你做的很好,要加油啊!
是否別人告訴你:你這樣令我很滿意,你繼續這樣做我會更喜歡你?
是否有人在你耳邊喋喋不休:你要找份穩定的工作,找個好老公/老婆,買所大房子?
 
那麼現在你可以不接受這些人對你的「評判」。
不僅僅是那些負面評價會令你懷疑自己,別人對你的鼓勵與認可同樣也會令你迷失。
 
你現在應當意識到,沒有任何人能夠評判你。
 
 
我知道看到這裡你已經本能的想要反對我瞭:第一,如果完全不接受別人的評價這也太絕對瞭吧?
 
第二,別人對你的鼓勵有時候也會起到好的作用,別人對你的貶低有時候反而能催你奮進,並且,有時候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規避風險,幫你做出更好的選擇啊?
問題其實不是在於結果的好壞上,而是在於我們對於這套「外在評價系統」的態度上。
如果我們能夠以自身的觀念和感受為中心的話,那當然是可以有選擇性的吸收別人的建議和觀點;
但如果我們是處在長期習慣遵循外在評價系統的話,那麼即便是通過吸取別人的建議規避瞭風險,通過受到別人貶低的刺激獲得瞭進步,這些從本質層面上來講,也是無意義的。
 
重點在於,你從「外部評價系統本位」到「自我意識本位」的轉移。
 
因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所以你需要一個適應期。這個適應期意味著你需要一定的試錯和犧牲,並且是必須的犧牲,因為隻有犯錯誤才是最深刻的改變途徑。
 
也就是說,你選擇不再管別人對你的評價和建議,的確很可能令你碰壁和受挫,但隻有這樣,你才能夠形成真正屬於你自己的經驗,你獨自去面對風險和挫折,這樣,「你自己」才能夠成長起來。
 
 
人在看待問題的時候,幾乎都本能的會忽略掉自己的錯誤。
 
當我們在不停地談論「別人不能定義我們」的時候,這是在將錯誤完全歸結於別人;但事實上我們自己,也時常在定義和評判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