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有資格定義你;同樣,你也沒有資格評判別人
2017-02-25 17:00:27
“小李太蠢瞭,誰會喜歡他呢?”
“打扮那麼濃艷幹嘛?一看她就是個騷貨!”
“哎呦呦!你看小趙那大金鏈子戴的,不就是想炫富麼!”
這樣的話其實也經常從我們的口中說出。
為瞭急於證明自己沒有那些從別人身上體現的不好的點,為瞭平衡我們內心的嫉妒與憤怒,為瞭控制別人,我們也會去定義和評判別人。
同時,為瞭避免「身份焦慮」,逃避責任,和「自我接納度」的缺乏,很多人也時常會給自己下定義,貼標簽。
“我是一個美食控”“我是個女漢子”“我就是一個很懦弱的人呀”
在這個信息過載,過度功利化的時代,人們普遍會陷入一種不知道自己是誰,無法描述和表達自己的困境。
於是給自己貼標簽這種行為就作為一種緩解身份焦慮的手段而被廣泛使用。
當一個人說出“我是個女漢子”的時候,她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希望你認為我是個鮮明的,有獨特個性的女孩。”
即這種貼標簽的行為,並不是對她自己的準確描述,而僅僅隻是通過給自己貼的這個標簽,從而令別人對自己產生這樣的印象——我很堅強,我很時髦,我很酷等等。
當你工作完成的不好,當你做錯瞭什麼事情,你被上司,被母親責罵的時候,你可能會下意識地為自己辯護:“我本來就是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啊!”
通過給自己貼上“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這樣的標簽,你在心理上逃避瞭自己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但因為你逃避瞭責任,所以你就逃避瞭成長的空間;
同時“一個做不好事情的人”這樣的標簽也很限制你,因為你在今後就會真的“做不好事情”瞭。
而一個自我接納度不夠的人,會非常“擅長”在生活中否定自己,「我不夠好」、「都是我的錯」這樣的標簽仿佛牛皮糖一樣黏在他們身上。
由於這些自我否定類的標簽的存在,所以當他在對問題進行歸因的時候,幾乎下意識的就會將負面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而無法意識到客觀現實。
所以、所以重點在於——
當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的歸因傾向是指向於自己的錯誤,首先是導致他無法應對和處理現實問題,客觀層面上的問題無法解決,他自己也無法得到鍛煉;
而對這個人而言,他所要面臨的問題就變成瞭自身的情緒和感受的問題;
但當人深陷於情緒問題時,隻會令情緒問題變得越來越糟糕;他隻會令自我否定,自我譴責的感受變得越來越痛苦。
所以,這個人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以至於根本無法再面對和處理現實問題。
事實上,在本篇文章中我想傳遞的一個觀點是——人是無法被定義的。
我們活在一個「定義」的世界裡。
通過對這個世界上的存在下定義,貼標簽,我們就能夠把事物簡單地加以分類和規整。
通過下定義,事物就變得可控,易於理解。
我們就能夠因此而獲得一種安全感,因為——小麗是一個高傲的女孩、所以她才會對我的示好視而不見;
我是一個辣雞、所以我才總是失敗;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我們就為事物的發生找到瞭一種「合理」的解釋,這樣我們就能好像知道瞭原因,而不用面對未知的恐懼——其實我不知道小麗為什麼拒絕我,我為什麼失敗。
人類恐懼未知甚過事實。
但很多時候,事物的發生其實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說是我們無法通過推理、驗算找到答案的。
可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用我們那狹隘的「邏輯」去評判和定義事實。
當然,我們沒有人能否定通過給事物下定義的方式給人類生活上帶來的便利,我們大大提高瞭處理問題的效率,很多時候我們也能夠將主要問題處理得很好。
但關鍵在於,對於個人而言,活在「定義」的世界裡,就意味著你永遠活在「局限」之中。
如果你時常定義別人,就意味著你選擇瞭對這個人身上的其他閃光點視而不見,你會帶有你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如果你時常定義事物,比如“隻有辣雞才會喜歡打羽毛球”“吃兔兔肉的人都是變態”“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穿胸罩呢”,那麼你可能會錯過更廣闊的,更豐富的生命體驗。
如果你總是相信並且接受別人對你的定義,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你自己」被壓抑瞭。你選擇相信那些隻看到你的某一方面的人對你的看法,就必然會造成你對自己的懷疑,你對自己其他方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