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5 11:00:29
文/Yoga
很多人把《海邊的曼徹斯特》定義為一部極其“喪”的電影,所以生活樂觀積極的人很難體會到電影的精彩美妙之處,但若是一個比較喪的人一看便能瞭解到電影劇情中壓抑下所釋放出來的悲涼與自我。不刻意的去追求情節的轉換與發展,用一種極其平淡的敘事方式來展現著李在傢人以及環境的改變下對自己曾經的遺憾和現在所處生活中的冷漠與無奈。導演利用細碎故事片斷和主角冷漠又細膩的情感將影片慢慢拼湊起來,使得一個本身殘酷虐心的故事在一個看似溫暖的排序中呈現出來。十分克制下的忍耐與冷漠正如這部電影也如男主李的性格,同樣也將這個本來有點將悲慘誇大的故事情節縮小細膩化,去掉瞭悲慘與煽情,完美的展現瞭一個喪失瞭情感的男人的真實生活場景,也同樣也是影片的最有趣之處,利用情感喪失來挽回觀眾的情感,把過去現在未來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就像是曼徹斯特冬天的大雪,不充滿任何感情的寒冷,大概就是情感喪失的由來。
情感喪失同樣也是抑鬱壓抑的導火索,它能幫助你隔絕任何一切外在條件和環境下所產生的感知和心靈上的撞擊與波動。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導演並沒有將這種情感喪失過度放大和悲涼化,反而是通過不同的事件所營造的情緒來帶動故事的發展,利用演員們對於故事的理解和自己內心真實釋放出來的自我認知來詮釋這種真實感,但導演並未將人物的內在與性格過度誇張,反而利用人物的普通與內心的克制來縮小電影中人物與人物之間存在的距離以及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同樣也可以將觀眾完全帶入到電影情節中去,最致命的同樣也是這種真實感的存在,真實感完全可以跨越任何地域種族的限制,將故事隱藏下的本身所帶的殘忍與悲涼原原本本的展現在觀眾面前,讓所有人都深刻的認識到世事無常的一面。
影片最殘忍之處並不是讓我們瞭解生活對故事中人物的不公,反而是讓我們去思考即便是生活所帶來的不公若是同樣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該去如何選擇,是逃避,還是坦然面對,是去勇敢的消化它,還是將它拋出腦後,永遠藏在心中最卑微陰暗的地方。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也許我們並不能比故事中李做的更好更多,我們同樣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徘徊於現實生活中停滯不前,完全失去瞭自己未來的方向,不懂得去釋放,不懂得去選擇,甚至放棄瞭所有帶有可能性的生活方式,利用壓抑來麻痹自己,不再能清晰的瞭解自己,但是這些所有的可能性都隻是暫時的,將來未必會更好,也同樣未必會比現在差。隻是事情都會過去,而不論是李還是我們也會一直生活下去。
生活對於任何人來說隻是一個過程,隻不過這個過程對於李來說呈現出來瞭任何可能性的結果。李內心所背負的往事的負擔,讓他整個世界都是昏暗的。但是他沒有隱藏這種由於沉重的壓抑所帶來的負面表現,而是將它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極端的性格與暴躁的脾氣與之前的他完全判若兩人,他始終沒有辦法原諒自己,同時也沒打算原諒自己。反而使自己一直沉浸在這種由囂張和暴力所營造的氛圍中,拒絕交談與愛情,逃離身邊所有溫暖的事物,瞭解到瞭那種不用付出就不會有失望的堅硬生活,即便是這樣,他也並未覺得好過一點,他隻是潛意識的讓自己生活在巨石構造瞭毫無溫度的生活中是對自己的懲罰同樣也是對生活的妥協。
不同於其它同類電影的套路,影片雖在開頭出就留給瞭李一個人生可以發生轉折的機會,但是直到最後李仍是離開瞭曼徹斯特,如他之前的生活一樣,他並沒有因為哥哥的去世和要履行監護人的義務就改變自己本來昏暗的狀態,也並沒與想就這樣擺脫過去開始全新的生活,隻是一切都不重要瞭,不論時間還要過去多久,還要發生多少事情,這一切對李來說都不重要,他隻是想要離開這個地方,這個他永遠都不想回去的地方。雖然不同於其它類型電影的結尾處的溫暖,反而曼徹斯特的結尾更加真實現實一些,總有一些內心的傷害和內心的疼痛是無法治愈的,與其強迫自己卑微的去迎合接收他,倒不如就喪失掉這部分的情感,也許這段喪失的時間是無盡黑暗的,是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平復的,那麼此時既然不想理解和緩和,那麼就隨它去好瞭。
點評:《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這兩者並不矛盾,也並不沖突,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經掙紮於痛苦的泥潭之中,他們有的深陷,有的逃離,但一樣的是,都帶著一身泥濘,繼續前行。哪怕痛苦永存,生活還要繼續,就如那個冰封嚴寒的海邊曼徹斯特,也會有短暫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