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11:00:25
當我們說信仰時,是否等同於必須要信某個宗教呢?
其實有信仰不等於皈依某種宗教。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信仰的本質是相信其正確,甚至寧願相信其正確,而不在於其是否真實。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是支撐人類精神的信仰。譬如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科學的信仰。又如古人相信人的成功: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
哲學傢周國平在《靈魂隻能獨行》中說得好:所謂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種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靈。一個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著走,而總是想為自己的生命確定一個具有恒久價值的目標,他便是一個有信仰生活的人。因為當他這樣做時,他實際上對世界整體有所關切,相信它具有一種超越的精神本質,並且努力與這種本質建立聯系。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對信仰宗教的人有偏見。他們覺得耶穌怎麼能復活呢?釋迦牟尼怎麼能從摩耶夫人的右脅裡生出來呢?
這事兒不科學,因為不科學所以荒謬不可信,因此推導出信仰宗教的人被洗腦瞭,自己才是理性的,從而有瞭一種智力優越感。豈不知自己無形中加入瞭拜科學教,被科學洗瞭腦瞭。科學就等同於真理嗎?西方有個科學哲學傢叫波普爾,他說什麼叫科學呢?科學是證偽主義學說,即能夠證明是錯瞭的東西就叫科學。
《物演通論》的作者王東嶽有個有趣的觀點:科學都是錯的。托勒密的地心說正確瞭1400年,哥白尼的日心說正確瞭400年,牛頓的學說正確瞭200年,愛因斯坦就趕緊宣佈他的學說是個短命的過渡。科學是在證偽中發展的,也就是後人不斷把前人拍死在沙灘上,因此科學從來都不能確定什麼真理,科學的邏輯是假設,而後證偽,科學總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但從未到達,你覺得科學是真理,是因為你活在有限時間的維度裡。換句話說我們當前認定的真理就像超市貨架上的罐頭,是有保質期的。
例如量子物理中有個有趣的理論,“薛定諤的貓”: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既死瞭又活著!要等到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註意這裡說的決定貓的生死的是觀測這個動作,科幻點說箱子裡存在貓的生死態的平行世界,你打開箱子的瞬間某個平行世界隨機消失,隻留下一種狀態,而開箱前是兩種狀態並存。還有更玄乎的波粒二象性,舉個不夠精確的例子,你能想象眼前的水杯,你睜眼時能看到也能摸到它,而你閉眼時它根本就不存在嗎?或許你說這不科學,但光的波粒二象性已被科學證實瞭真實存在。正如物理學傢諾貝爾獎得主玻爾所說,如果一個人第一次聽到量子物理而不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是沒有聽懂。
以前上學,學校的圖書館總會掛著很多名人名言,例如孟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是教育我們要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而孟子的原文卻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會累死啊,word哥!還有老子:敢為天下先。你看,聖賢都教育我們要做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啊。後來讀到《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竟然說的是“不敢為天下先”,難道我上瞭幾十年的假學?認知科學認為人的思維具有遮蔽性,由於人的思維內在的統一性和自洽性,站在自己的思維系統內思考問題,是無法突破自己思維的堅殼的。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說:人類文明得以締造的整個通道,不是因為我們有知識,而是因為我們無知。我理解這句話是,人類因為無知,所以我們要建立文明知識系統,以達到認知自洽,說白瞭就是能自圓其說。譬如人類是從哪裡來的這種終極問題,別問瞭,神創造瞭人,懂?該幹嘛幹嘛去吧。譬如1+1=2 ?廢話,這是公理,啥叫公理?就是不要再問為什麼的理,就這樣吧,這個月房貸還瞭嗎?
好在這個世界發明瞭貨幣,這個好東西讓大傢都匆忙的活著,不要想那些虛頭巴腦的事兒。星辰大海就交給劉慈欣們去幻想吧,我們的理想是財務自由環球旅行。
“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關系。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在楊瀾訪談錄《一個成功者的告白——張朝陽的精神危機》中,張朝陽如是說。據說張朝陽前幾年在名利成功中迷失,得瞭嚴重的抑鬱癥,非常痛苦。最後還是在佛法的幫助下,閉關一年,解決瞭抑鬱癥,更悟到瞭人生的意義。他認為自己閉關結束後有三個變化,接地氣、謙卑、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