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條路註定很長很長

2017-03-12 14:02:43

文/立夏

最近看瞭幾篇文章,頭腦中突然冒出這個題目,我想寫寫自己的感受。

第一,關於學習。看到彼岸沙的文章,裡面敘述自己是“全美前三的地質系出來的地震學博士”。這比我猜測的專業更加高深,用自愧不如來形容都有傍戶之嫌。

讀書時我屬於成績一般的孩子,數學更是差到傢,到瞭高中就經常不及格啦;禍不單行的是,除語文以外的其他科目也都很蹩腳。工作後大傢聊起關於地理、歷史的話題我永遠插不上話,同事曾開玩笑感嘆——請問你是怎麼混到大學畢業的?!

關於學習我有個清晰的記憶:小學一二年級,有個春天的中午我在傢寫作業,題目是兩位數的加法。如果個位相加不超過十,我的腦子還清醒,如果相加大於十就暈瞭。不知道腦子是真的轉不過彎還是中午沒休息犯困,做幾遍答案都算不對,老爸在旁邊急得直跺腳,氣頭上來一巴掌打到我後腦勺上,我的腦袋嗡嗡作響,瞬間鼻血滴瞭下來,老媽嚇得趕緊拉著我去洗臉……

不知道是不是最初的記憶影響讓我對學習有瞭恐懼,後來讀書成績一直徘徊不前,補習多少時間也無濟於事,從此父親認定我腦子笨智商低。直到認識老公,他為瞭鼓勵我找瞭幾份智力測試題給我做,得出的結論是我的智商在中等偏上。他希望我能正視自己的能力,培養自信心。

而昨天看到大J推送的文章,挖掘分析父母對於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培養上應該關註的三點內容,讓我明白多年來父親對我的教育方式的偏頗,由此造成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不自信。他關註成績高於關註學習本身,關註答案高於關註學習方式,因此造成惡性循環,我越害怕他罵我越學不好,越學不好越急,越急落下的越多,成績再也好不瞭。

當看到這些文章,我總有沖動轉到傢庭群裡給父母看看。時過境遷,想起兒時許多事,我仍然無法坦然面對,雖然我知道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沒有文化不懂怎麼教育孩子。那些深遠的影響,隻有靠自己成熟的心智一點點撫平。

第二,關於性格。大J小D的公眾號最近推出的文章,偏向於親子關系的探討。今天一篇就是論述父母與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同,需要愛的角度不同,如此一來彼此對話類似雞同鴨講。她舉例說小D的父親出差回來後欣喜的向孩子展示送給她的禮物,而小D卻毫不在意的說“爸爸,玩具等會再看,來讀繪本”。父女倆不在一個頻道上,自然都覺得沮喪,多日不見沒有親密的感覺反而都有點埋怨對方。

這個例子在我腦中像一道閃電劃過,我回憶起從小到大的許多事,父母和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去表達期待和愛,自然因為頻率不同收不到對方愛的語言信號,時間久瞭就會造成父母覺得孩子白養瞭,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純粹,溝通不暢使得抱怨增多,彼此的心越來越遠。

比如我許多喜歡的東西隻能暗自欣賞,很少主動向父母要求去買,因為那可能會被罵浪費錢;無數次期待著父親履行承諾,周末帶我們出去踏青、暑期出去旅行,最後無法成行的原因要麼是他說過就忘,要麼是我們沒有達到他要求的期末考試分數;甚至大學的專業選擇,他們都要插手影響,衡量的標準不是我喜歡什麼而是哪個專業更容易找到他們眼中的好工作。

很顯然,小時候被訓斥的經歷使我害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沒有自主權的生活使我長大後變得猶豫不決,不敢獨立做決定,卻被父母訓斥為無能;父母輕易承諾卻從未兌現使我變得封閉不信任別人,最大的傷害是認定自己不值得愛。記得老公曾經對我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隻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對而已。

我困惑過,為什麼他們愛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們希望中的我;為什麼他們不能接受真正的我,而要扭轉我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一邊強力參與我的生活和決定,一邊斥責著我的無能,一邊炫耀著對我的付出,一邊裹挾著對我的要求。面對父母我時常狼狽而歸,如果愛是全部,愛是無條件的付出,為什麼連生我養我的父母對我的愛都有著附加值?

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性格自然沒有那麼爽朗自信,甚至連自由自在的做自己都感到是對父母的背叛。這種感受撕裂著我的內心,最終還是靠覺察內在和行為統一來獲得解脫。

第三,關於能力。80後這代人的父母,因為自己缺失教育所以對學習特別的看重,加上他們中年後發現自己與讀過書的同學差距越來越大,更加把升學看成唯一的出路,我出身農村的父母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