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4 11:00:40
我必須再囉嗦的強調一遍:你不是每段關系都要維持下去的,你必須意識到有些人的確就是你無法得到的,你必須清楚有些人的確就是無論你做得再好都不會多看你一眼。
你其實還有著很多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某個人,某段關系,其實說白瞭,無非就是那種“失去瞭這個人之後就再也不可能有人愛我”“隻有這個人最適合我”“我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人瞭”的這種恐慌在圍繞著我們。
這種恐慌所帶來的的焦慮局限瞭我們的目光,令我們隻能看到眼前的這一個人,令我們隻執著於當下的這一段關系。
但事實上,對於任何玻璃心患者而言,永遠都要記著:你其實還有著很多的選擇。
8.
歸根結底,本文通篇所在論述的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你要允許你自己。
你可以允許自己脆弱一些,你可以允許自己犯一些錯誤,你可以允許自己不是那麼的完美,你可以允許自己多花一些時間去成長,你可以允許自己不用成為多麼偉大的、多麼好的人。
幾乎所有人的成長環境都是在教我們向善,這固然是基於社會更好發展的考慮,但問題是,我們從小隻被教育怎樣變好,卻從來沒有任何人教過我們,怎樣和我們身上那些不好的地方相處。
每個人身上毫無疑問,必然會存在一些好的部分,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好的部分。這一點本質上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即我們不可能做到完美,我們永遠會有醜陋的、不好的部分。
醜陋和缺點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但我們一直以來卻都是在鄙棄醜陋,強烈的想要遠離和逃避醜陋,拼命地想要擺脫和掩蓋自己的缺點。
但是,當我們鄙棄醜陋的時候,也是在鄙棄我們自己,當我們逃避缺點的時候,也是在遠離自己的真實。
我並不是在說,允許自己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制的縱容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瞭,而是在強調,我們在對待自身的那些不好的地方時,其實可以不用那樣的決絕、那樣的對自己強烈的厭惡,那樣激烈的否定自己。
而是可以以一個更輕松,更坦然,更寬容的態度去對待自己。
當你強烈的鄙棄自己的醜陋的時候,你是不可能擺脫醜陋的;
當你拼瞭命的努力想擺脫自己的自卑時,你也是永遠不可能擺脫自卑的;
你硬要改掉自己的玻璃心,也是不可能改掉的;
當你不再試圖逃避自己的自卑時,你才能夠自信。
當你接受自己的敏感和脆弱時,你才能夠強大。
理解這一點很難,非常難。
因為我們已經被那麼多的陳規,常識,社會規則等塞滿瞭頭腦,我們習慣瞭通過鄙夷和逃避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我們從沒被教育和允許過接受自己,那麼我們又怎麼才能夠明白,隻有接受自己的敏感時,我們才能夠強大起來呢?
當我們將自身的這些敏感、自卑等視為一種問題要去“解決”或者“修正”時,實際上,我們是在真實的自己之外。
所以,當你想要“解決”自己的敏感時,實際上,你隻是在對著一個你幻想出來的“你”做工作,你認為如果剔除掉敏感這個特質就好瞭,如果你沒有敏感這種“性格”或者“習慣”就可以瞭。
但實際上,敏感不是你的一項特質,他不是你的一個缺點,而是:敏感就是你自己。
你根本不需要去“解決”,你根本不用怎樣“成長”。
敏感隻不過是你對一些情況的應對方式和認識方式所帶給你的一種反饋感受而已,這不意味著你就是個敏感的人,不意味著你就是“脆弱”的。
而隻是在那樣一種情況下,“你感覺受傷瞭”而已。
我知道在最後這部分的闡述會比較難以理解,但我們也不用著急,「允許自己」,也包括給自己一些時間,讓自己去走一些必經的路在得到結果。
比如說,我現在非常清楚自己因為有瞭一些關註者和一些讀者對我的好評而有些自我膨脹,和對自己有著不切實際的過高認知。我應該低調一些。
但問題是,現在我的這種膨脹它不是憑借我的主觀意志就能一下自己調整的,我需要時間,也需要碰一些壁之後,才能真正的理解“我對自己有著過高的評估”,我才能真正低調下來。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強迫自己低調,非要說服自己不要膨脹,這是不現實的。
因此在這個時候,我根本沒有必要因為我的自我膨脹而煩惱。
你總要經歷一個時間,你總要經歷一個過程,一個真實的改變過程,而不是僅存於你的頭腦和認知中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