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4:56
三個短篇。
一. 熬就一個字
文/馮侖
男孩子最大的問題,30多歲自己還沒有成功。
現在社會反差特別大,怎麼堅守自己的人生目標就特別難,隨波逐流總是成本低,但對自己不負責任,不如設定一個特別大的目標,然後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個什麼概念?
20多歲剛畢業,你是社會的邊緣,什麼事都是哥哥、姐姐、30多40多的人在做,你得求這些人;等到30多歲,你開始進入到劇場最後一排,有瞭一張門票可以看別人演;到40、50歲,就是中排靠前一點的觀眾,看戲你就可以看的清楚瞭;你如果要出類拔萃就變成第一排瞭,再出類拔萃你就成演員瞭,等到你演完瞭,別人一鼓掌你也就該下場瞭。
20多歲一定要有一個準備,你就是邊緣,邊緣是盡快拿到入場券。比如說你到瞭公司,有瞭一個穩定的職業,或者一個基本穩定的生活,但是你乘自行車、趕公共汽車,這就是入場券,很正常。
我研究生剛畢業,中間工作八年,每天騎自行車趕到374,然後坐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下來再走一站地。回頭想來不委屈,20多歲肯定是這個過程,如果20歲就跟50歲人一樣,那這個戲就亂瞭,中國十幾億人都這麼演的。插隊是偶然性,比如像丁磊他是另外一種人生,這種概率極小極小,你可以朝著奮鬥。
成功不是設計出來,是靠信念支撐,加上各種機遇偶然蹦出來瞭。當你成演員,基本上也該謝幕瞭,接下來又來瞭人,這個戲才能不斷唱。現在70多歲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場外瞭,看他兒子演孫子演,就這麼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個人熬,而是一代人熬。
二.成功學和幸福學
文/真正易水寒
在機場和一些二流書店中,總能看到公共電視裡大聲播放一些所謂成功學的講座。那位東北口音、長發飄飄的“學者”,正口噴唾沫講得天花亂墜。如果我罵街,他一定聽不見,所以罵瞭也白罵。騙錢的方式有多種,采取這種誤人前程的方式實在缺德。我隻想心平氣和地講,所有的成功學都是騙錢的工具,無一可取。不過就是講幾個小故事,加一點兒點評,湊成心靈雞湯,忽悠那些從來不讀書的人。
“成功學”散發著一股極端功利的味,說他們邪惡都不過分,講一千個道理,說一萬堆理由,就是告訴你如何從被別人騎在頭上拉屎變成騎到別人頭上拉屎。更可笑的是,他們跟那些算卦的沒什麼兩樣,如果真能“成功”,他早一路奔過去瞭,哪還有時間教別人“成功”。即便你真按他們說的做瞭,你也“成功”不瞭,還得被別人騎在頭上拉屎。
對成功學的追捧,體現瞭集體無意識的社會功利化,攻其一點不顧其他,消解瞭生活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每當這時,我總忍不住問:為什麼沒人來推廣幸福學呢?如何把幸福當成一個課題,讓大傢像追求“成功”一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該多有意義。
幸福學,可不是告訴你“如何尋找幸福”。否則估計又要墜入講禪說禪、裝腔作勢的一套把戲瞭。什麼是幸福?每個人心裡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它起碼應該是積極的生活,而非神神叨叨;是為自己的幸福努力、抗爭,而非逆來順受,四大皆空。說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難以幾句話說清。我想表達的是:相比所謂的成功,幸福更應該是人類追求的東西,但現在它被忽略瞭,被以成功學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維左右,以致我們感覺到瞭缺少幸福,卻又不能清晰地將其表述出來。名利不是不可求,但最終目的還是幸福,如果因過度囿於名利而忽略瞭內心的幸福感,豈非舍本求末,買櫝還珠?
幸福除瞭內心的感受還有來自外部的感受,比如以藍天白雲為代表的空氣質量,以放心吃喝為代表的食品質量,以放心出行為代表的安全問題等等,都關系著我們的幸福。將這些問題整理出來,看得見摸得著,作為我們向著幸福跑的目標,不是比什麼狗屁成功學強多瞭嗎?
但是,那些推銷“成功學”的人,正在悄悄偷換概念,用“成功”兩字來替代“幸福”……
三. 比成功更重要的
文/周國平
在我看來,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愛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隻是名利場上的生意經。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隻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他們真正喜歡的隻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盡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才是不攙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