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4:32
文/ 水尋安
這是在紐約地鐵(NYC subways)麼,我想說這是一個移動的地下圖書館。
幾乎每個人都手捧著一本書,不管是小孩、婦人、上班族、學生、大叔、老人、嘻哈族,不管旁邊是否有人,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他們都在安靜地閱讀,Just lost in books.
想起艾略特寫過的一句詩“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文字背後的世界是豐富的,它的觸端總是會延伸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方。通過書本,我們突破瞭時空的局限,去經歷無數的他者的百味人生。
Once you learn to read ,you will forever be free.
也許,對於他們而言,Books are the plane, and the train, and the road. They are the destination, and the journey. They are home.
而我們在坐公交坐地鐵時,又在做些什麼呢?
若不是在睡覺,便是盯著手機,抑或發呆,大聲地打電話,閑扯......
對比之下,是否有些省思?!
先看看他們在看些什麼書吧,是閑書、娛樂雜志、暢銷書,還是深澀難懂的哲理書?
第一次嘗試直譯書名,與原意肯定會存在偏差,英文水平有限,請諒解。
如此執意地想譯書名,是因為我也好奇美國人在看些什麼書。
書本內容也多是通過Google Books、Good Books、 Wikipedia 等外文網站查瞭後,再直譯過來,加上去的,有些書屬於”長尾“中的小眾書,沒有內容簡介,就選取瞭讀者的評論。
女孩靠著媽媽的胳膊,在看一本《地下墓室的木乃伊咒語》
(《The Mummy, The Will And The Crypt》)
媽媽帶著旁邊的弟弟在看《Ribsy》(一隻叫“Ribsy”的小狗在迷路後的新生活)
她在讀《新猶太人》(《THE NEW RABBI 》)
她在看《奇跡小子》(《WONDER BOYS 》)
他在看一本俄國小說《父親的森林》(《ОТЕЦ-ЛЕС》)
他在看一本小說《你如何失去瞭她》(《THIS IS HOW YOU LOSE HER 》)
他在看《50個經典哲學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如何思考,我們做什麼;從50本重要書籍中獲得的洞察力和靈感》((《 50 PSYCHOLOGY CLASSICS: WHO WE ARE, HOW WE THINK, WHAT WEDO; INSIGHT AND INSPIRATION FROM 50 KEY BOOKS 》)
她在看《生活中的愛與孤獨》(《LIFE, LOVE & LONELINESS 》)
這位女孩走路時也舍不得放下的書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過去的故事》(《Northern Lights: The Stories of Minnesota's Past》)
這位阿姨在看的是一本瑞文版的老版《星球大戰》( 《STAR WALL》THE OLD REPUBLIC: REVAN)
這位男子在看的是《2012年美國年度最佳散文集》 (《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2012》)
這位黃衣男子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的是卡夫卡的《城堡》(《 THE CASTLE 》)
這位黃發男子看得如此認真的一本書竟是一本漫畫書《一個傻瓜的聯盟》,(《 A Confederacy of Dunces》),不過這是一本很優質的漫畫書,被芝加哥太陽報稱其是"漫畫中的傑作"。
這位背著書包又挎包黑小哥看的是《我在伊朗長大》( 《PERSEPOLIS: THE STORY OF A CHILDHOOD》,PERSEPOLIS也可譯成波斯波利亞,在伊朗境內,曾是波斯帝國的首都)
瑪嘉·莎塔碧(作者)說:
“我知道,當我選擇說出這個故事,我就再也回不去瞭。我的故鄉,波斯波裡斯。那覆蓋著藹藹白雪的阿爾伯茲山,以及奶奶身上迷人的茉莉花香。
然而,我選擇告訴你們這個故事,從古波斯文明的波斯波裡斯, 直到現代伊斯蘭下的神秘面紗。我永遠記得奶奶的話: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
這是我純真的革命童年,我青春的愛情流浪。這是我的伊朗,我的傢鄉。這是我的《我在伊朗長大》。”
這位姑娘在看得如此入神的是《消逝的世界》(《THE GONE-AWAY WORLD》),一本科幻小說,類似核大屠殺的小說,但它又完全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界。主人公沒有名字,而故事開始於一個沒有名字的酒吧,而小說中的神秘武器也是“空”的,即不儲存任何信息,沒有任何特定的啟動程序,它會隨每個與它接觸的人的想法而不斷變化。
這位長著一小撮很可愛的胡須的大叔,看的書是《狗看見瞭什麼:以及其他奇遇)(《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這是美國《紐約客》雜志社的記者寫的系列書的其中一本,曾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第三名。作者希望向人們展示在他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即便對方隻是一條狗。
《狗看見瞭什麼》是作者發表在《紐約客》上的十九篇文章的集子,全書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講訴一些不為眾人所知的強迫癥患者、拓荒者、神童的故事,比如他們所擅長的事;第二部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問題預測和問題診斷,也會涉及到智障問題,作者這部分中也提到瞭“安然事件”;第三部分是作者站在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從人品、性格、智力三方面去分析神童與大器晚成者的差異以及其成為罪犯的不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