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7:25
要想治愈,必須得找到病根兒,弗洛伊德懂得催眠術,有關著名的長沙發,人進入催眠狀態,會回憶起童年的事--多早的都能回憶起來。完整的講述一次,重演後,就釋然瞭。嗨,原來就這事兒啊,於是就治好瞭精神病。比毛澤東思想管用。
扯瞭這麼多弗洛伊德,是因為我其實還是不理解弗洛伊德。
我爸來這兒幫我,看到我們倆帶個小孩兒挺忙的,就說不如讓他帶回去,這樣我們就輕松瞭,我一聽立刻就不同意。首先,我自己一天見不到女兒都會想。(比如現在,我就挺想她的),其次,我堅決不想讓孩子在1-3歲時離開父母,我也說不上為什麼,大概就是因為弗洛伊德。
我有不少朋友都是這麼做的,生個孩子,放傢給父母帶(或者嶽父嶽母帶),然後倆人繼續高效的工作掙錢。以圖以後可以一傢人在一起開心過日子,可是大部分的情況是,孩子一直到瞭五六歲,十幾歲,還是這個狀態。甚至覺得也沒必要瞭。
有一次我下班回傢,葉卡同學抱著女兒出來接我,在商場的電梯上,她們向上,我向下,兩個電梯交錯時,女兒終於看清楚是我,而且,我離她越來越遠,於是她大哭起來。
十八九歲時,我養瞭十三年的狗,終於在睡眠中過世,去狗市買瞭隻小狗,連續三個晚上,她都要叫上半個小時累瞭才會睡去,直到她習慣瞭新傢,習慣瞭離開媽媽和兄弟姐妹的籠子。
小孩兒也是這樣,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回去,也會哭,會想媽媽爸爸,但最後得接受現實。就這麼接受瞭。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影響,有多少恐懼和不安,去瞭潛意識。這得弗洛伊德解釋吧。
我從不會給女兒開一種玩笑:你今天就在這兒跟××一起玩吧,爸媽先回去瞭。我見過無數次這樣的玩笑,小孩兒正玩的開心,聽到這話也會突然大哭撲向爸媽。大人這時候往往自以為得計的大笑一通。非常滿足。
哈!我真不知道這有什麼好笑,開這個玩笑是想證明小孩兒離不開你們嗎?
我上三年級時,我哥哥上五年級,爸爸去趕集,說好給我們買新書包,回來後,拿出一個書包給哥哥。然後對我說,你還小,沒給你買哦。我當時就哭瞭,然後爸爸又拿出另一個書包說,逗你玩的,見我仍在哭,就不高興瞭,訓斥我一通。我至今都記得那種感覺,是屈辱、不公、委屈。這並不好玩兒,爸爸,你期待我怎麼反應?若無其事?一笑而過?我才十歲。你期待哥哥怎麼反應?孔融讓梨?他才十二歲。
這種玩笑並不可笑,也毫無意義。我懷疑自己現在的某些性格上的弱點--比如不喜歡競爭,甚至懼怕競爭,過分較真等等,都是那時留下的童年陰影。這非常的弗洛伊德。
還有一次,我還讀小學時,哥讀瞭初中,爸爸把一個閑置的房子收拾出來,分成兩間,佈置成我們倆的書房。然後關上門,讓我們抽簽選擇,我抽到瞭外面那間,結果爸爸反悔,說我還小,用不著這麼大。我進去一看兩間房子佈置是不同的(當然,不是故意而是的確物質條件所限)。我的房間隻有個放衣服的箱子,沒有書桌。這時候哥哥說沒關系的,讓我用那間大的。但爸爸強行替我們做瞭決定。
我至今都性格敏感,有時對不公平的事會反應過度。這非常的弗洛伊德。
我做瞭父親,不會對兒女做這樣的事,陪她們玩。一起捉迷藏是很好玩的,一起搭積木是很好玩的。甚至一起默默的走路都是好玩兒的。不需要開這樣無聊又無益的玩笑。
世界的不美好,她們不需要這麼早知道,她們長大瞭,自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