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對孩子的逆襲

2016-08-13 17:16:43

文/武志紅

受主觀全能感的驅使,嬰兒會傾向於無情地使用客體,他創造它、利用它,完全出於自己的快樂,在完全侵吞時又毀滅它。——美國心理學傢溫尼科特

你們使喚我,你們虐待我,在這個傢我沒有隱私也沒有自由,請問我到底是不是你們生的?

13歲的青島女孩孫正雯自殺前,寫瞭一份遺書,質問她“親愛的父母”。

這份遺書有四頁,三頁遺書正文,寫給父母,一頁遺囑,像是寫給父母的他人,強調將她擁有的一切“能捐瞭都捐瞭吧”,器官和組織捐給需要的人,壓歲錢給山區的孩子,還有圖書與課本,“會有人喜歡的”。

這三頁遺書和一頁遺囑,既令人觸目驚心,又透露著一份淡然與幽默,這種風格,我也曾在四個月前自殺的女大學生走飯的微博中見到過。

這份淡然與幽默,骨子裡是無奈,是“小蚊子(孫正雯網名)”與走飯對她們未看清楚的命運的認輸。

所謂命運,對一個人而言,首先是,你投生於一個什麼樣的傢庭。

小蚊子的遺書首頁。

走飯的傢庭,應該是最常見的中國傢庭那種,而孫正雯的傢庭,則達到瞭殘酷級別,一如她的微博所寫,“你們使喚我,你們虐待我,在這個傢我沒有隱私也沒有自由。”

她的遺書第一頁首先寫的是“沒有隱私也沒有自由”。她剛上初中才1年零1個月,被拆的信件和日記,“有詞典那麼厚瞭”。爸媽為此搜她的房間,搜她的書包,媽媽稱個人隱私是“掩飾錯誤的手段”,爸爸則說,想有隱私是因為“揍得輕”。

遺書第二頁寫的是“被使喚”,很小的時候,就要給父母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稍有不對,就會招致拳打腳踢。一次作業做的晚,媽媽罰她光著腿在水泥地上跪瞭一夜,還“好心”地在她膝蓋下放瞭許多玻璃渣。爸爸則因為丟瞭一個800元的小相機,遷怒於她,將她打得幾度昏死過去。

遺書第三頁寫瞭最近的事情。因中學老師的告誡,爸媽不再用手打女兒,而改用雜志扇用圓鏡砸。令人發指的是,就在幾天前一次傢長會當晚,爸爸把她往墻上掄,媽媽則一個勁地揣她的頭。這一刻,小蚊子明白瞭,父母是想讓她死。

幾天後,她真的死瞭。

她可以不死嗎?

當然可以,孫正雯父母的虐待方式在一些人聽來駭人聽聞,但我從朋友、讀者和來訪者中聽到太多這等級別的虐待,這些人都活瞭過來。

我自己估計,假若說孫正雯的父母沒有資格做父母,那麼中國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父母該被剝奪撫養權。他們虐待孩子的手法盡管堪稱殘酷,但絕非罕見。

可以不死的方式很多,譬如離傢出走,譬如抗爭,譬如向外人求助,而最常見的,是使用種種心理防禦機制,例如遺忘、隔離、壓抑等。總體來說,這都是自欺欺人的方法。

童年自欺欺人,假裝受到的痛苦並不大,長大瞭,又力量瞭,再去面對。

孫正雯之所以走到自殺這一步,或許原因是,她太清楚瞭。作為13歲的孩子,她清楚地知道,“我不是你們親生的”這個問題不是真的,所以她問瞭一個真實很多的問題——“你們究竟有沒有拿我當人看?”

當然,太清楚絕非是關鍵原因,關鍵原因許多人都看到瞭——無助。

無助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層,孫正雯發現,無論如何,她怎麼做,都不能避免父母虐待她。父母的虐待似乎不是為瞭達到某一個目的,而就是為瞭虐待。她做傢務無效,她溫順無效,她考好成績也無效……

第二層,是她發現,社會給不瞭她任何支持。同學們早就知道她被虐待,初一的一位老師還給她的父母打瞭電話做幹預,但這些支持不能阻斷父母的殘酷行為。

遺書中,孫正雯絲毫沒談及她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其他親人或鄰居等。這都可以想象,大多數成年人都會使用雷同的語言“安慰”孩子——父母打你是為瞭你好。大人們腦子都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種話弄糊塗瞭,所以很難警醒,除非這種打罵到瞭真正變態的級別,例如一位叫燕志雲的媽媽將女兒蘇麗的嘴縫上,原因是她偷吃瞭雞食。

成年人的糊塗也反映到媒體和專傢身上,報道和分析父母對孩子的傢暴時,媒體和專傢都習慣性使用“暴力教育”“教育方法不當”這一類詞語。

拜托!這根本不是教育,這是赤裸裸的虐待!

既然不是教育,為何孫正雯的父母如此殘酷地折磨自己的女兒,而且是唯一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