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1:54
“英國哲人羅素曾說過:講哲學,至少有一個功用:即在減輕人一點武斷。我想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因事情太復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都擺開在歷史上。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裡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在我們不註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錢穆
作者:物虛生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著。三聯書店二○○一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定價十二元。九萬八千字的小冊子。很快讀完這本書,首先因為電腦壞瞭拿去修,得以遠離比特空間二十餘天。其次,“錢穆”二字無疑是吸引我迫不及待的理由。錢穆的書買得不算少瞭,隻要坊間可覓,搜羅一空。他的《現代中國學術論衡》、《湖上閑思錄》、《中國史學名著》、《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等書放在床頭,臨睡前總要翻翻,卻總也翻不完。曾有人反對我說不宜將錢公的書置於床頭,那是需要正襟危坐,明燈一盞,細細閱讀的。我是其言,遂將以上各書納於書架,床頭代之以一本《三俠五義》。這書是清末說唱藝人石玉昆的作品,問世之後又經傳統文人之手潤刪,允稱善本。俞樾為之作序,稱其“事跡新奇,筆意酣恣”“閑中著色,精神百倍。”自此書盤踞床頭,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錦毛鼠白玉堂等一班豪傑,便與我之睡魔展開殊死戰,揎拳捋袖,各顯神通,欲罷不能,我常常是觀戰到天色微明方罷,真是“精神百倍”,從此不得黑甜香矣!尤其讀到白玉堂化名金懋叔三試顏查散處,不禁拍床頭而起,贊曰:“好文,妙哉!”
因為《三俠五義》實在影響睡眠的緣故,隻好將錢穆重又請回床頭。每天睡前讀一點,想一想,不出三十分鐘已酣然入睡。翌日又是好精神,回想一下頭夜所讀,若有所獲。至於《三俠五義》,隻好留待出恭時讀瞭,因其時其地有不能久持之理由,每次以一二回為限,點到即止,皆大歡喜。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全書分五講,分別從政府組織、選舉、經濟、兵役四個方面論述漢、唐、宋、明諸朝代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書中對於清朝政治制度的論述,體例與前四個朝代有所不同,特別強調其“部族統治”的特點。說起滿清政權,錢穆先生的著作中基本上是沒什麼好話的,斷斷續續讀著錢先生的著作,發覺他的漢族正統意識很強,對於以漢民族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不遺餘力的捍衛和辯誣。錢先生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讀他的著作,尤其是演講一類並非十分嚴謹的著作,時常會讀到類似這樣的文字,他在談到一個觀點時常常會說:對於這個問題你們可以去看我的某某著作,或是,這個問題以前沒有得到正確或詳細的解答,直到我的著作出現才有瞭較好的解決,你們去看我的某某書……,諸如此類。當然,錢先生有充分的理由自負。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我讀瞭兩遍,第一遍是按全書順序讀的,第二遍則按所論內容來讀,即先讀論述政府組織的部分,再讀論述選舉制度的部分,依次讀去,論述清朝的留下來最後讀。這樣讀的好處是對從漢至明的政治制度可以有一個系統和清晰的印象,不象初讀那樣感覺凌亂,同一問題被分割成瞭零散的幾大塊,一個問題尚未完全明白,突然就被另一問題打斷瞭。
錢先生書中談到歷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幾次提及漢朝。漢朝的地方行政是為後代所稱頌的,全境有郡約一百餘,每郡轄縣十到二十個,比之現在全國十餘個行省,每省轄縣數十甚至數百為大大合理。漢朝官級較少,縣之上是郡,郡之上便是中央,行政區域即小,管理較為直接,相當於沒有現今省一級行政級別。說明當時經濟生活簡單,各個行政區劃內基本可以各自為政,互相依賴程度不大,沒有一種大規模的區域內運作。這在現今社會顯然是行不通的,正如錢先生所言:“……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絕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當前的現實制度,也何嘗不是?”所以兩漢的地方行政雖為歷代稱頌,後代卻無法依樣畫葫蘆的照搬。
我之所以提出行政區劃這一話題在此饒舌,是因為看瞭《南方周末》第九百八十二期所載一系列關於上海,乃至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文章有感而發。現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數千年前何其不同,從世界而言是全球經濟,從中國而言是全國經濟,一部分學者在積極討論“大上海”,計劃將上海的行政區域擴大,甚至將蘇州、無錫等地囊括在內,以打破行政上的種種壁壘,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以上海為龍頭,帶動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發展。試想,如若現今中國一如兩漢時期,全國十幾行省分為百餘郡,那會是怎樣一種情形!百餘個郡為各自的即得利益所推行的地方保護主義將造成什麼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