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0:52
文/趙強
來北京有段時間瞭,這段時間經歷頗多,遇人無數。但無非身邊圍著這三類人:朋友,同事,陌生人;而後,再由這三類人衍生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交際圈子。
1.不要小瞧陌生人
我相信很多人有時候會更喜歡躲在陌生人的世界裡,或許隻有那樣才能讓自己無憂無慮。但殊不知,那往往是逃避和自我麻痹。記得之前特別喜歡聊QQ,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你可以肆意妄為。我曾經就為此沉迷瞭好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陌生朋友其實也蠻不錯的。
在北京碰到很多陌生人,大體都是匆匆過客,擦肩而過。但有一個,至今記憶深刻。那是一個在公車上遇見的一位阿姨,看年紀和我母親相仿,一直不停的在公車上往小本子上記著什麼東西。懷著好奇的心理,我瞭解到這是位孤苦老人。她無兒無女,租住在北京的地下室,平時靠保潔維持生計。
她之所以要記錄一些筆記,完全出於自身出行的需求,她記性很差,擔心坐公車誤瞭路程才出此“下策”。原來她每天都要去離自己很遠的地方去做多份的保潔工作。
有時候越是陌生的人,對於咱們而言越影響至深。我反正是被觸動瞭,一時半會也說不上什麼原因,但是卻陷得很深很深。
2.熟悉而又陌生的同事
說這個並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大眾的話題。我首先承認:有一些這類型的同事。(隻聞其人,不聞其名;又或者隻聞其名,不聞其人)
記得我之前有個女孩同事,我們關系不錯。她號稱是公司裡的“交際狂人”,凡是內部人員她無一不知。靠著這一點,她越來越力爭上遊。很多人都特別羨慕她的這項能力,但後來,一件小事,轉變瞭我的看法。
是這樣的,那次她有事沒來,公司部門領導要聯系到她。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她的聯系方式,悲哉至極。後來,還是有聰明人從就職檔案裡找到瞭其聯系方式。
我當時在想,一個那麼交際強的女孩子,竟然沒有一個人曾經留意過註意過她。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啊!!!再後來,女孩子離職瞭,原因竟然是“能力”太強瞭。
3.貌合神離的朋友
這個朋友,含義很多。同學,同事,陌生人等等都有可能會是你的朋友。我有個夥計,是大學一個宿舍的兄弟,這種朋友含金量應該很高吧。我現在還記得,他品學兼優,是我這種“差學生”不能比的。但是這人當時卻很講義氣,總會在適當的時候,給與我“無私”地幫助。
但是畢業後,他卻像變瞭個人似得,我反正是很無語。他幾乎很少用電話,用QQ代替一切。我記得經常打給他,他幾乎沒有打給我一個電話。還總是抱怨我沒給他打電話,我苦笑不得。但看在兄弟的份上,就沒在意,依舊包容著。
前段時間,他告訴我要相親,要我打電話給他。我沒拒絕,直接撥瞭過去。電話中,他談笑風聲,好不快樂。我記得上學那會,他還沒談過一次戀愛,把青春全獻給瞭學業。後來聽說他相親失敗瞭。我納悶瞭:“他怎麼就不去轟轟烈烈的談場戀愛呢?”
最近幾天,他再次要求讓我打電話,我本來也沒多想。就是多說瞭一句:“你怎麼不給我打?”他不樂意瞭:“你都不給我打,我也不打給你。”我沒耐心瞭,QQ回瞭他一句:“再見”。本來是寄希望於讓他打給我,化解一下矛盾的,但是他直接回瞭一句:“那再見好瞭!!”
寫到最後:
問一句:我所經歷的這三類人,你覺得怎麼樣?有沒有你沒有經歷過的(或正在經歷的),有的話就請留下你的看法吧。
原文地址:http://www.zhaoqiang.org/sanleiren.html
點評:
陌生人因為在五倫之外,大都沒有任何交集,人們對陌生人的態度大概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前一個“我”自然包括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從眾心態,不然人們為什麼會對一個素不相識的進行贊許或者謾罵呢?)。所以我們常常會因為陌生人的善意而非常感動,也會因為陌生人的犯錯被放大指責,其實這是“置身事外”的陌生人心理。
然後,有一部分的陌生人成瞭我們的朋友和同事,我們卻發現人們往往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容忍一個身邊人的晉升,因為同一層次的人之間存在著對比、利益的沖突。我終究覺得這種“自己不努力又看不得人傢好”的心理很不健康,最後吃虧的都是自己(當然,你也可以把這些歸為社會制度不公)。
我奇怪自己與同事和朋友的處理方法,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簡單而沒有進一步的負擔,平和而沒有患得患失的隱形壓力。不去刻意的接近,不去存心的冷落。不因著哪一頭的熱情而忽略哪一處的不滿。也因瞭如此,常常獨自曲折,獨自安靜。沒有傷痛的傷害,也沒有失望的餘地,更沒有小心翼翼相處的必要。因瞭坦然而放松,因瞭距離而安全(當然,這隻適合於我這種特別喜歡安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