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6:04
隨著所聞所見的增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理解Where is the freedom,there is home,這句話的含義。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同天生對不自由的寒畏與恐懼。所以有自由的地方,即是我傢。很多愛國者會高罵,中國不歡迎你,滾回你的XXX,嗯,是的,其實我是挺想的,您能幫忙先給半個簽證不,謝謝。當我們不能用手中的選票來獲得自由時,我們就可以用腳來投票,離開,去能讓我們感到自由和安全的地方,為自己,也為後代。你們安逸的泡在一潭死水中,任憑蚊蟲叮咬,一動不動。河泥腐臭的味道因為聞久瞭,竟也習慣瞭。而若是有人想攪動著一潭死水,你們卻坐不住瞭,是的,這就是你們最真實的寫照,可以熱手自身權利的侵害,可以漠視同胞的無助,可以縱容惡者在作惡,可以無視善者在呼號,唯獨一個小小的島嶼可以勾起你們自以為是的高尚人格與崇高靈魂,愛國主義就是你們的遮羞佈,遮蔽瞭你們慣有的冷漠,讓你們覺得鏡子裡的自己看上去正義極瞭。
我想以一個博友發給我的評論作為這篇長微博的結尾,內容是這樣的“剛才有個高中同學告訴我,北京教委繼續堅持外地學生‘五證’入學政策,她的心涼透瞭。本來這幾天他還天天在QQ群裡,高談黃巖島,釣魚島,沖之島,雄心萬丈。現在沒有半點激情瞭。他說黃巖島愛誰誰,中國孩子在中國大陸上不瞭學,領土再大有個屁用!”
第三部:《愛國當如愛自己》——理智
文/Kindwater
人人都愛自己嗎?愛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去除自暴自棄的,每個人的回答應該都是肯定的,哪怕愛的方式會有多大的不同。人人都愛國嗎?愛自己祖國的富饒和貧瘠,愛她的歷史和現實。除瞭移民變更國籍的(離鄉的人對故國往往會有更深的眷戀,隻因已是“故國”,暫且不提),每個人的回答也多會是同意的,哪怕常會不情願地補充說:“不得不愛啊,因為身不由己。”
從某種意義來說,愛國猶如愛自己,因為人人都是自己祖國孕育的,小而言是愛傢,大而言是愛地球,這是自然不過的情感。一國的民眾,擁有共同的祖先,曾一起親臨輝煌,也一道歷經苦難。雖說隨著歲月之流逝,不同時代的愛國范疇亦隨之變遷,但中華大地的泥土芳澤,未曾改變;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未曾改變;中華民眾的愛國情感,更未曾改變。
二十一世紀,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因謀求經濟利益而爆發的外交及軍事沖突日益增多。在海權歸屬上,中國南海和釣魚島海域的爭端更是愈演愈烈。盡管自古至今,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威逼、侵犯弱小鄰邦的國傢;盡管因襲、繼承二千多年來的儒、道傳統,中國歷來都是“以道義相助他國危難為己任”的國傢,可不覺中,這當下的“群犬狂囂”、“圍攻封堵”卻儼然成瞭豺狼、鬣狗們圍攻和即將分食大型草食動物的場景翻版。
近現代史上,中國援助弱小、貧困國傢的記載比比皆是,即便是在本國民眾面臨困苦的時候,也總是顯得那樣的“矢志不渝”。或然,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傻”,一種寧可餓著自傢孩子,也要施舍門外乞丐的“傻”。可這對外而言,畢竟還是一種切切實實的“道義”和“博愛”,盡管這“道義”和“博愛”隻是對外,盡管隨這“道義”和“博愛”而來的常常是無奈。為此,中國也該時常反思:為什麼無私付出換來的隻不過是利用?利用中國援助的槍炮打中國的良善邊民,利用中國捐獻的錢糧鞏固腐朽極權的統治,利用中國的寬容蠶食中國的寸寸國土。
中華民族是個重感情卻輕理智的民族,這常表現在“寧要面子不要裡子”,愛友邦,但不愛自己(的民眾)。從國傢而言,中國會為“兄弟”國傢們節衣縮食,省出民眾的口糧而無償援助;會為“兄弟”國傢們流血犧牲,以子弟兵的血肉之軀抵禦強敵的槍林彈雨;甚至還會為一個幾度入侵的敵國之“人民”而放棄億萬之巨的戰爭賠款。可民眾希望,“寧贈友邦,不予傢奴”僅會是一個少數民族極權統治者的狹隘而不是沿襲;民眾更希望,近代大規模兄弟、同胞自相殘殺的悲劇不要再次重演。從個人而言,中國人情願“為朋友兩肋插刀”,情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情願砸毀自己和同胞購置的“日產車”。可國傢希望,那航班上“武林對決”的“魯莽”能夠換成是恐怖襲擊中的無畏;國傢更希望,那蠻橫任性的“暴虐”能夠換成是抵禦外敵入侵的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