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5:29
文/朱利安•薩烏萊斯,英格瑪•佩爾松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到如今差不多15萬年,人類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跟少數幾個親緣關系很近的個體住在一起,使用原始的工具,從土地上獲取足夠的食物和搭建棲身之處。有時 候,人類會跟其他小群體爭奪有限的資源。多虧瞭進化,我們很好地適應瞭當時的環境,不僅在身體上,還在心理上、社會上,並在道德傾向上,適應瞭那個世界。
然而,現在世界已經不再是人類當年所在的世界瞭。短短的幾個世紀,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居住的環境。從 8000 年前的農業革命算起,全球人口已經增加瞭1000倍。人類社會的規模有上百萬人之巨。我們祖先的工具改變瞭他們腳下那幾畝地的形態,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技術,影響不僅覆蓋世界各處,還影響著時間,氣候變化和核災難的影響將一直持續到遙遠的未來。科學變革的速度是以指數級增長的,但人類的道德心理機制能跟得上嗎?
有多大的力量,就要肩負多大的責任。然而,進化的壓力並沒有使人類發展出一種心理機制來應對由這些新的力量引發的道德問題。人類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隻會讓問題加劇。工業化和機械化使人過於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中,2/3 都已遭過度開發。
人類境況的一個基本的事實是:相害易,相助難;殺生容易,救命難;受傷容易,療傷難。科學的發展增強瞭人類行善的能力,但更是大大提高瞭我們作惡 的能力。最終的結果,便是人類作惡之力無比巨大;我們可以讓所有高級生命從這個星球上徹底消失。人類在學習如何操縱周遭世界這上面取得的成功,讓我們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氣候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因自然資源日益稀缺而產生的問題;再來是戰爭,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戰爭。要采取什麼行動才能解決這些威脅呢?
人類進化出的道德心理機制,已不再適應現代世界
在一個小村莊或遊牧部族,總之不超過 150 個人的范圍內,人能夠幫助其他人,也能夠傷害其他人,而人的道德觀念就是圍繞著這兩種能力的不平衡發展而來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對自己社交圈裡的其他人造成傷害時,自然會心情不好。常識性的道德觀念會把責任跟最終結果直接掛鉤:我們越是覺得結果是自己造成的,就愈發會感到自己負有責任。因此,造成傷害會比忘記做好事讓人更加難受。從這一基本原則出發,我們制定出瞭人的幾項基本權利,其中就包括不受侵犯的權利,但得到好處的權利並不在此之列。人們通常隻會把傢人和親密的熟人也納入這些基本權利的行使范圍。當少數幾個人住在一起時,這足以防止我們傷害彼此。但在全球化的社區和全球性武力威脅的時代,個人不受侵犯的基本權利已不足以保全人類的安危。
類似的,人類進化出的心理機制中,還有另外 3 點也是從傷害他人很容易、幫助他人很困難這種兩者的不平衡中進化而來。這 3 點也同樣在過去起到保護作用,而現在卻使人類置身於前所未有的風險之中:
案例研究:氣候變化和公地悲劇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合作或協調的問題,被稱為 “公地悲劇”。這個詞原本是用來形容,一群在同一片牧場上放牛的牧民能否做到彼此互相信任,使局面對每個牧民來說,減少自己的放牧時間來避免出現放牧過度,都是合理的做法。如果隻有一個牧民減少放牧,其他人繼續過度利用草場資源,是實現不瞭這個平衡的。試想,其他人把省下的資源用光瞭,這個牧民放棄瞭自己放牧的權利,也沒有獲得任何遠期利益,減少自己的放牧時間對他來說就是不理智的;隻有當他相信有足夠多的同伴都會做同樣的事情時,減少自己的放牧時間才是合理的。因此,如果牧民之間彼此都不信任對方,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減少放牧時間,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人都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