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idiots:傻呆的秋天

2016-08-13 17:45:52

時隔三年,重溫經典。

這是這部影片的片頭曲.Behti Hawa Sa Tha Woh,聆聽它,但願能把你拉回電影的情節。

下面是豆瓣上這部電影的兩篇最佳影評的部分內容:

1.那一場關於理想的美夢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傻》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並不考驗觀眾的耐心。這和情節安排的前後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系的“嚴肅的調侃”基調不無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傢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後隻要一演到拉杜的傢,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隻要前面有所鋪墊,後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餘的便隻有幹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瞭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噪,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於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麼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隻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范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范。這個“典范”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隻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鬥的第三世界國傢裡,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麼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瞭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傢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於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鬥艱辛幹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盡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瞭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麼讓我們這些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尋求就業的中國觀眾深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人倍感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盡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隻能生活在電影裡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瞭》中所全心熱愛的“朝聖者的靈魂”。我願意看到他成名成傢,終於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隻能是夢。

2.你的優秀和我的人生無關

當所謂國產電影還陷入在:

“模仿美國大片無奈技術差距甚遠的科幻”“把觀眾當二百五般既老且冷的低俗笑料”“導演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要表達什麼式的深沉”“用什麼都缺的中國唯一不缺的人類堆砌出來的宏大場面”“大腕加大投資加大制作加沒營養的爛情節構成的巨作”……

等等讓人從錯愕到失望到麻木到不再關註的誤區時,一向被中國人瞧不起的印度阿三早已另辟蹊徑。

這是一部好到無法形容的電影,可惜豆瓣不允許我給它打五星以上的分數。

以現實主義開頭,用樂觀的態度調侃那些存在多時的沉重話題,用調皮的方式代替粗暴的反抗力圖改變令人窒息的制度和慣性,最終以理想主義結束。不刻意討觀眾開心,也沒有做作的煽情,卻會發自內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帶淚。這種在異國電影裡得到的久違的理解和寬容將我擊潰,讓曾經覺得“寶萊塢”這個名字有山寨美國嫌疑的我羞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