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他人吃一塹,你要長一智

2016-08-13 17:48:20

文/蕭秋水

小純潔很多人喜歡,聽到嚇人的事情就象受驚的小鹿一樣,睜大可愛的眼睛:“納尼,有這樣的事情嗎?好恐怖噢……”,或者是:“怎麼可能呢?不會吧? 我沒經歷過呢?”涉世未深的人有這樣的表情是惹叔們或六六那樣的嬸們憐愛的,但如果工作很多年,還要做出這樣的表情,那就有點嚇人瞭。

很多人評價一個事情的標準是自己有沒有經歷過,關鍵是,誰會在這一輩子經歷所有你看過聽過的事啊?人的一生長度有限,如果一定要自己遇到瞭才會吸取經驗,那要真被人吃瞭,也不是太冤——本來,要是做好防范,未必就會發生慘劇。

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正常人,也有變態的人,變態的人不會在臉上寫著變態,他們在表面上甚至比正常人還要有吸引力,想想也是:正常人天天要考慮 著生活壓力啊什麼的,變態的 人目標往往很明確,相對正常人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鎖定目標。另外正常人和變態人的分野也不好說,在極端環境下,正常人也可能變成變態人,有時候,變態人 被塑造成瞭正常人,在信息量不充足的情況下,根本看不清事實。

當一件事情發生後,人們再去分析,會發現很多蛛絲馬跡,但在事情發生前,可能沒有多少人去註意到,但事後的分析的價值,其實更多在於預防未來發生的 類似事件。加拿大變態殺手,看上去是遙遠的故事,但是並不能確保,在身邊就潛伏著這樣的人,隻等著合適的時機下手。即使性質不這樣惡劣,很多不幸事件也都 經常發生,每個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有原因,探知這個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訓,也就可以成為避險之策。

標題用“他人吃一塹,你要長一智”並沒有幸災樂禍,盼著別人出事的意思,而是,既然出事是個客觀事實,為什麼不從裡面吸取教訓?

插一句話:通常,男性喜歡對女性說:太理性的女人不可愛。在一個以男性為主的社會裡,女性所以往往掩蓋自己的理性,或者根本不朝理性發展。理性的人不好欺騙,更不要說控制。但獨立的人通常理性。不是說感性不重要,而是在理性和感性中掌握好平衡點。

回歸正題。很多聳人聽聞的事件,未必是真,或者背後有深層的不為人知的原因,但普通人不是偵探,通常不會瞭解太深,因此也就易於迷於表相。人被情緒主宰的時候,也容易失去理性分析能力,很多事件起於沖動、惡化於沖動,也是如此。

很多年前的一段時間,我強迫自己多看社會新聞、法制日報,來瞭解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學習心存善良但是也要避免陷阱,當一個人見多識廣,很多小伎倆就 容易識破,而且由於做足瞭防范措施,也不容易踏進陷阱。據說小偷和搶劫者在路上,也是挑人下手的,警覺的神情和強壯的身軀,本身就是防偷屏障。

當然,聽過的事情可能還不夠,書籍和電影電視,其實也是提升閱歷的好辦法。不過可惜,似乎很多人把影視當娛樂瞭,會跟著哭跟著笑,但未必懂得吸取裡面的有益養分——除瞭《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等有限的幾部。

有些人看書、影、視,看到匪夷所思的章節或情節,就會安慰自己說:這不過是小說,不過是編出來的,不可信不可信,不可怕不可怕。

但事實上,現實遠比小說或影視更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作傢或編劇都說現實已經變得越來越象大戲,書都不好寫瞭,戲也不好編瞭。

並不排除有些人是看瞭電影後有樣學樣,但是通常來說,如果是學,也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為什麼會有些人進入瞭陷阱?

欠缺社會經驗和必要的警覺,本身就是一種危險。

我以前有較充足的時間,喜歡看香港長劇,比如《大時代》、《火玫瑰》、《義不容情》、《我本善良》等,看完一部劇,仿佛經歷一場人生,所以有時候覺 得,雖然自己很年輕,但是已經滄桑瞭,我也不回避恐怖片,並非喜歡,而是希望從中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記得曾經一個人看完兩部《殺死比爾》,雖然的 確不願意再看一遍,但是對自己心靈的耐受度還算是有益的。

我看《太平雜說》,瞭解到太平天國的另一面,看《墓碑》,那樣恐怖的事實,超乎人的想象,看《huanghuo》和《盛世》等,未來的模樣未必是我們想象的美好,看《三體》,把眼光投射到外太空,在這本書裡,我明白瞭,愛也可能是毀滅人類的力量。

人活在世上,正面的反面的東西,都需要面對,因為反面的事物,不是你不去找它它就不來找你。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無法抗擊風雨,但人這一生,貫穿人生的始終,有多少人能夠幫你擋風遮雨?或者為什麼不是反過來,你能幫多少人擋風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