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47:42
感謝輕顏掬笑的投稿。
我寫這篇博文,是因為這兩天在論壇看到的兩個帖子觸動瞭我。
第一個帖子是廣州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稽查處處長李軍上網引誘然後性侵多位男童的帖子。這是一起惡劣的社會事件,對於這種心理扭曲的人渣再多的譴責也不夠。第二個帖子裡是八卦版裡《有沒有要跟我一樣討厭叫自己女兒“兒子”的媽??》的帖子。樓主在帖子裡吐槽:身邊有很多做瞭媽的人,孩子是女兒非要叫“兒子”。還有那種把女兒當兒子養的,長大瞭愛美瞭想留長頭發紮個小辮啥的就會被父母罵,還凈給她們買小男孩的衣服穿,有人送女孩的衣服,轉天就被小姑娘父母送人瞭。這個帖子很多爭論和謾罵,我摘抄瞭幾條網友說身邊人的故事。
網友“禦姐范蘿莉心”說:“好朋友直接告訴我就是她爸爸這樣對她,導致她變成瞭蕾絲邊。”網友“從天空看地面”回復:“我有個朋友他是男的,媽媽想要女孩,上幼兒園之前都給他穿裙子,紮辮子,後來這個男孩長大瞭成瞭gay,他爸媽現在後悔死瞭。男孩女孩都是天性,做傢長的還是長點腦子不要硬給人傢掰彎瞭。”網友“李李澍”回復說,當成男孩養的女孩長大極有可能成為T,“ 本來我就是想說這個。。。因為我同學她媽媽就是從小就叫她“我兒我兒唉~”然後。。真的是T瞭。。。ORZ。。。”請給孩子正確的性別教育
我一直認為性別意識是教育出來的。在孩子青春期性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對於性別的概念是父母和周圍人給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寫什麼就是什麼。一直稱其為“兒子”,排除開玩笑或固有方言的因素,表露的是父母的傾向性,中國人固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現在都是一孩化,父母要不到男孩,起碼嘴上要過癮,給個心理安慰。父母對孩子性別的態度和稱謂,就像給小孩子催眠一樣的心理暗示和誤導,久而久之,女孩子就會認為,男人就是強,女人就是弱,潛意識被父母灌輸當男人比女人好,要成為強者,要像男人一樣,自身歧視女性性別,產生性別認同障礙,逐漸歪瞭。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性別的差異首先從生理上得以區別,但存在一種心理上的性別意識,例如GAY中的受,心裡會覺得身體中困瞭一個女人,而LES中的T,會覺得身體中困瞭一個男人,他們都覺得靈魂放錯瞭身體。天生的同性戀並不是沒有,但大多數受或T的形成,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傢長或者長輩對其的性別教育、引導出現瞭偏差。
傢長把男孩當女孩養。在舊時,醫療條件不好,病弱的男孩會因為保平安的關系當成女孩養,老人傢的說法是無常來勾魂的時候,會以為認錯人,小男孩容易健康成長。在醫療水平有長足進步的現在,多少城市的父母還會記得這樣的風俗?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讓男孩子穿裙子,戴耳環,塗口紅,當女孩一樣培養,我覺得匪夷所思。
傢長把女孩當男孩養比將男孩當女孩養多得多。在男權社會中,很多人認為女孩像男孩是好事,是棒,有出息。如果是特別容易受到外界評價影響的女孩被父母叫“兒子”叫大瞭,會有男性崇拜思維,會恨自己是女兒身,會有性別的自我厭惡,難以對自己的性別產生認同,會看不起同性,喜歡穿著如男,行事如男,混在男人堆裡等等,她們當然無法愛上跟自己“同一性”的男人,而會愛上與自己“異性”的女人,因為自我的性別定位決定瞭她們的情感和行事。一直被當成女孩養的男孩同理。
生什麼不當什麼養,小孩易受影響,被養育的小孩,自然將自己套入被引導的性別中,行為模式也趨於被引導的性別,女人像大多數男人行事,男人像大多數女人一樣行事,他們都覺得自己就該這樣,似乎天生如此,真的是天生麼?
堅強,剛毅,積極,正義,拼搏,謙和,勇敢,獨立,自信,競爭,自由,關愛……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品質,不應該劃分為男女性別特質的標準。不是說要變得優秀,必須像男人,或者必須像女人。無論養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告訴他們要獨立,要強大起來,追求所有美好的人類品質。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不是物質,而是健全的人格,進取的心態,快樂的心境,寬廣的眼界。所以,對待孩子的態度很重要,不要給他們錯誤的暗示和錯誤的示范。
請關註孩子的社交環境
還有一種成因是成長過程中發生瞭性心理受創的事件,例如被引誘、猥褻和侵犯。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的性心理還沒有成型,被不小心誘導就容易走向同的道路,如果早戀的對象是較為年長已經定型的的同性戀,基本上性心理也會向同發展;《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年幼被太監侵犯,感覺到自己的柔弱,會自卑怯懦,會仰慕強大的力量、渴望受到那種力量的保護,所以會愛上師兄那種很有男性氣概的男性;而一部臺灣影片(似乎是孽子?我已經不記得名字瞭)中,一個少女在年幼被侵犯,十分厭惡身為女性的柔弱,渴望像男人一樣有力量,也走向同的道路。在第一個帖子中,那數個被猥褻的男童,無疑經歷瞭重大的性心理創傷事件,所以人們才擔心孩子的性取向會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