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他們》

2016-08-13 17:53:18

又到一年高考時,這是子軾推薦的一篇文章。祝願高考中的人們都能盡顯各自的能量,做好人生中的第一份答卷。我不是語文老師,文章讀來感覺略顯稚嫩,卻是臨場發揮的上乘之作。

【編者按】時隔三年,上海終於出現瞭一篇真正的70分滿分高考作文,此篇一出,使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都大為遜色。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樸實的文字贏得所有閱卷老師的贊賞,專傢稱這是上海近年來高考中難得一見的佳作。這篇文章描寫作者對農民工子女的觀察、關愛,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感。

他 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隻有破舊的棚戶區,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裡抽穗拔節。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瞭城市,為瞭生計,為瞭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瞭城市,在城市的盡頭紮下瞭根。於是習慣瞭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瞭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麼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瞭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瞭戶口與暫住證的區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瞭不屬於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傢,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裡的星空沒有傢鄉的明亮;悄悄許願,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瞭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後是否會回到傢鄉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裡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隻有一個“但是”就足夠瞭,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瞭城市的盡頭,照亮瞭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閱卷專傢分析說:“這篇文章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視角獨特,關註農民工的人很多,但是關註農民工子女的人卻很少。作文在客觀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飽含真情實感,不愧為上乘之作。”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樸實的文字表現出來,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時尚的包裝,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裡行間透露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引發瞭閱卷者內心的共鳴。而文章的最點睛之筆就是最後一句:“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考生沒有一味抱怨,寫出瞭變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