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75)承諾、控制和挑戰

2016-08-13 17:58:09

智慧:

    友誼的發生和延續,不是基於交換,而是基於認同。——@一念十年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取決於你關註瞭什麼人。人對於負面,瞭解一些未必不好,否則,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全面的,但沒有人能夠保證,這一輩子都不會醒。我自己,是寧要真實的快樂,也不要被蒙騙的美好夢境。而且,認清瞭這麼多現實,我也沒覺得自己不快樂。易被影響的人,表明還不夠強大。——秋水:《男女內參》:多個角度看世界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聞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四十二章經》世 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隻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相比較。隻有那些曾經在大海裡抱著木板經受淒風苦雨的人,才能體會到幸福有多麼的可貴。盡情的享 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記住,在上帝揭開人類未來的圖景前,人類的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大仲馬《基督山伯爵》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傢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我的眼睛向空闊處四望,最後才合上眼說:“你原來在這裡。”——泰戈爾《吉檀迦利》我對贊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我對反對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畢淑敏也許,在所有不被看好,無人嘗試的錯誤的選擇背後,會有不曾見到的可能,不曾設計的未知。未知讓人恐懼,引人好奇,也因此證明你的勇氣,成就你的自信。在每個死胡同的盡頭,都有另一個維度的天空,在無路可走時迫使你騰空而起,那就是奇跡。——廖一梅在等待的日子裡,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後才能枝葉茂盛。——星雲大師世事喧囂,人生寂寞。我一直以為,支撐著我生活的動力,便是羅素所稱的三種單純然而又極其強烈的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而在這樣的動力下生活,註定是孤獨,無盡的、近於絕望的孤獨。——餘傑《香草山》

觀點:

    「每一次我受到善待,無論小善或是大善,都使我相信:世上有再多的善也不會嫌多。為善,是用敏感的心去體察他人的需要,用溫暖的情去回應他人的期望。若有善在,一個最簡單的動作也能打破一顆沉寂的心靈。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 昂山素姬昨晚和兩個臺灣人聊天,他們都說很反感大陸對臺灣的過度意淫和美化。臺灣之於大陸,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的平行宇宙,是一個本該有的中國,一個最好的 中國,一個順理成章的中國。對臺灣的向往,也是痛恨加諸自己政治遭遇的反彈。臺灣人抱怨,我們便覺得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唉,生活永遠在別處。——@蔣方舟他們都是楚國人。一個因楚王聽信讒言,而被兩度流放;一個因受奸妄陷害,幾近被楚王滅門,僥幸逃至吳國。最後,一個懷著“荃不察餘之衷情”的苦悶,投瞭汨 羅江而死;一個率吳國大軍攻入楚都,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報瞭父兄之仇。對,他們一個是屈原,一個是伍子胥。今日都在紀念屈原,我獨敬伍子胥。(@吳鉤1975)《賦得端午食粽》:掌中摩戲輕解絳,碧袍旋開露白瑤。唇含翹尖糯且潤,齒合粉棗甘又嬌。奴本楚江替屈子,今臥君前品雙蕭。每度初夏表心志,人道端午是節操。——@馬伯庸公民意識就是公民真正擁有主人翁精神,認為有能力去改變社會,並且有機會就會試著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中,而不是逆來順受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獨立思考能 力,而不盲從。這樣的公民構成的社會就是公民社會。公民意識的對立面是臣民意識,公民社會的對立面是臣民社會。公民社會的建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 一蹴而就。其中,最基礎的一步,也是最艱難的一步就是激發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和對政府的監督熱情,冷漠視之、袖手旁觀是公民社會最大 的敵人。這一步走好瞭,公民社會的源動力就解決瞭,後面的路子就順理成章瞭。——@aduing1982智慧是劃分區域的。從商的智慧是金色的,從政的智慧是血色的,愛情的智慧是無色的,仇恨的智慧是黑色的。沒有誰的智慧是萬能的,所以人們在一些領域絕頂聰明,在另一個領域混沌不堪。對 於現世,人們註重物質。對於久遠,人們更註重精神。一個人最少需要一種非功利的愛好。比如愛釣魚,並不是為瞭解饞。愛書法,並不是為瞭賣錢。愛跑步,並不 是要創世界記錄。愛跳舞,並不是為瞭上臺表演……它不僅僅是富裕的精力有所附麗,主要是精神有瞭種舒展自如的安置和發揮,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真諦。舌尖上的無知與尊重。我們開始品嘗另一個地方的食物,才開始懂得另外一個地方的情分。你的胃,舌尖,才開始接受這個地方,你的心,才慢慢開始變大,接納這個地方的人。當我們懂得瞭那些食物,才會懂得那些人,才會懂得鄉愁。——看《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無知與尊重無知,未必是無學識,未必是無學養,有時候,隻是揣著明白往糊塗的絕路上走。——馬德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瞭聲音和狂熱,裡面空無一物。”——周國平《最合宜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