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8:01:38
是的,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之舵,我們怨天尤人;當我們可以自由奔跑選擇方向的時候,我們裹足不前。這種迷茫感在18歲以後的日子裡經常出現,漸漸的,我們對此沒有瞭抵抗力適應瞭它的存在。難道這真的就是成熟的過程?
18歲之前,我們隻知為高考而活。18歲之後,我們為何而活?
隨著年齡的漸長,我們身上肩負的角色也越發的多瞭起來,責任也越來越大。我們發現,為自己而活,已成為一個漸行漸遠的遙不可及的夢想。房子、車子、生娃、父母養老、拼命打工賺錢謀求升職加薪……
生活的軌跡仿佛千篇一律的擺在每個人面前,無需抉擇、無從抉擇。
於是,我們離自我越來越遠,漸漸地,我們忘瞭這三個最重要的人生命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
點評:“如果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發師;如果不學生物,我想當個賽車手;如果不學金融,我想做個心理咨詢師;如果不學醫,我想做個流浪詩人……”袁琳同學在人人的一條狀態引來近4萬網友的轉發,大傢用各式各樣的語言,訴說自己的專業和夢想之間的差距……我想問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做瞭夢想的敵人?誰替代瞭你完成瞭你的夢想,做瞭理發師、賽車手、咨詢師、流浪詩人……?難道每個人在選擇的時候不都是選擇瞭生命當中最重要的路嗎?是理發比新聞自由,賽車比生物激情,心理比金融深沉,詩人比醫生浪漫……嗎?
附一篇話劇(非常值得一看):夢想與現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