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怎麼滅亡的 元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揭秘

2016-08-20 21:55:03

  元朝的繁榮狀態是明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最突出的莫過於棉花的推廣種植以及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農業上的《農桑輯要》、手工業上的棉紡絲紡制瓷等,都是元朝大力發展經濟生產的有力舉措之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加上開放的對外政策,這必然會間接推動商業的繁榮,元大都就這樣不可避免地成為瞭世界著名的商貿中心城市。且不說《馬可波羅行記》裡的記錄是否真實可信,但元大都在當時蜚聲國際卻是不爭的事實,否則《馬可波羅行記》的傳奇也就無從而來瞭。這就好比我們曾經嚮往香港,因此我們都會相信關於香港的美好描述一樣,元大都就是當時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東方之珠」。一個很讓我們大跌眼鏡的事實是,西方人對「元大都」的認知度竟然要比長安、洛陽等要高得多,我想,若非元大都真正具有如此實力的話,光一本《馬可波羅行記》是不足以引起元大都如此廣泛的國際影響的。

  經濟商貿的繁榮若沒同時伴隨科學文化的發展,那樣的繁榮就隻是曇花式的虛無。所幸元朝的繁榮並非沒有根基的浮臺,「元曲、元劇」、「趙體(孟頫)書法」、「金屬活字及套色印刷」等,無一不見證著元代文化科技的繁榮興盛;而這些文化科技的繁榮並非僅局限在民間,元政府主導的《大元一統志》、《農桑輯要》等,也體現瞭元朝對文化科技事業的大力支持。由於元朝的統治思想沒有以往根深蒂固的漢儒禁錮,因此其文化兼容度之高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是前所未見的,我國著名國學大師陳垣曾說:「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這就是當代學者對元文化多樣性、務實性的充分肯定。「科技文化實力基於厚實的經濟基礎」,這是我們今天的說法;從元朝的繁榮中,我們看到的同樣是一個基於強大戰爭實力和厚實經濟基礎的帝國,這種強大是無需用枯燥的數字去論證的。

  元朝的繁榮非常實在,今天我們之所以說它是「鏡花水月」,其實那隻是相對元朝「壽命短暫」的說法。「鏡花水月」是美麗的,這是對元朝經濟文化的肯定;「鏡花水月」又是短暫的,這就是我們對那段短暫美麗所產生的遺憾。在元朝長期的戰爭背景下,用當代的美學術語來說,元朝「鏡花水月」的繁榮已有點「暴力美」的精粹瞭;我們想像一下,一頭正在殺聲四起,一頭卻正「西廂情綿」(《西廂記》),那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在元朝幾十年的歷史當中,我想這樣的強烈對比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就好比人們每天在賞花賞月,一旁報紙上的每日新聞卻都是戰爭報道一樣。這樣的奇特社會形態隻能在實力強大的政體中才會泰然而在,這恰好證實瞭元朝並非「徒有其表」,相反,它很能折騰也很會「過日子」。我們可以不認可這種連綿征戰下的繁榮,卻不能因此就認為「元朝已被戰爭挖空瞭底子」。

  3.自製混亂的不肖皇帝們:第一次讓義軍有瞭站穩坐大的機會

  許多大傢族裡經常出現過子女為爭傢產鬥得頭破血流的事情,為何這樣的事偏偏隻發生於大傢族裡面呢?原因自然是因為這傢族「斤兩足份量沉」瞭。如果將元朝比作這樣的傢族的話,它也發生過一系列這樣的內部爭鬥。史學傢常說,元朝中期的政局動盪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現,我卻說,正是因為元朝中期國力達到瞭鼎盛,這才導致瞭一系列動盪。試想一個落魄頹敗的國傢,又怎會引致不肖後代們爭先恐後的爭權奪利呢?「臨死鋤一把」顯然並非那些不肖皇帝們的本意,他們這麼做的意圖無非是為瞭爭奪一塊眼饞奪目的「肥肉」。

  元中期的政局動盪表現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現過十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一性大國傢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再看看1295年是什麼環境?1295年正是忽必烈剛去世的時候,其親手打下的基業正是厚實之時。那一年即位的元成宗就好比乾隆接過瞭康熙雍正的基業一樣,那時的元朝江山正是這麼一塊大肥肉。元成宗是忽必烈欽點的儲君人選,如果他不是那麼短命的話,忽必烈的治國方略或許還能長年延續下去,可惜元成宗僅在位13年就死瞭。成宗死後,武宗繼位,並立瞭弟弟(仁宗)為儲君,約定弟弟死後再歸位給武宗子嗣。不過元仁宗最後違背瞭誓約,將皇位傳給瞭自己的後代,這就引發瞭元中期一系列的血腥政變,其中就有刺殺事件(南坡政變)、兩地自立為帝事件(兩都之戰)、毒殺事件(上都兵變)等。雖說帝王爭權經常打的是「正嫡」口號,但內心裡誰不是為瞭權力江山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