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杜口裹足的意思是什麼?杜口裹足的意思是指閉著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遠避開。那麼,成語杜口裹足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杜口裹足出自何處?杜口裹足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杜口裹足的主人公是范睢
范睢,字叔,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傢、軍事謀略傢,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范雎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門客,因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易名張祿,潛隨秦國使者王稽入秦。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范雎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使得白起大破趙軍。長平戰後,范雎妒忌白起的軍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此後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降趙。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敵之罪被誅。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信,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成語杜口裹足出自何處
《史記·范雎蔡澤傳》--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形容膽小恐懼,不敢向前。
《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杜口裹足有什麼歷史典故
戰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范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范雎(或作范睢)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幹成什麼大事,反而受瞭一頓冤枉,幾乎傷瞭性命。後來,改姓換名,輾轉到瞭秦國。
那時,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國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有四個:穰侯、華陽君,都是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後寵愛的兒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國政,其餘三人也輪流主持軍事;他們依靠宣太後的關系,權力很大,並且擁有廣大的封邑,傢財之富,在國王之上。
范睢針對秦國當時的這一情況,先寫一封信給昭王,要求面談。昭王便派車子去把范睢接來相見。范睢進宮,故意亂走,內侍們吆喝道:“王來瞭!”范睢說:“秦國隻有穰侯和太後,哪有什麼王?”昭王恰巧出來,隱約聽到瞭,心中不免一動,當即表示歡迎,特別隆重地接待范睢。旁邊看的人,都感到很驚訝。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後恭敬地對范睢說:“先生有什麼見教?”范睢說:“嗯!嗯!”昭王連問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隻說:“嗯!嗯!”昭王便跪著央求道:“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
范睢這才開口說瞭一大篇道理,並且說:“現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系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說的,卻是關於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說瞭,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麼可怕,人終是要死的,隻要我所說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便因此被殺,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們,看見我為秦國盡忠,反而被殺,那麼恐怕他們從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瞭!……"
范睢的這次談話,深深打動瞭秦昭王,因而取得瞭昭王的信任。後來,昭王就拜范睢為宰相;收回瞭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傢陶邑去;還讓宣太後告老,不許她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外去瞭。范睢當瞭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史記》和《戰國策》都有關於范睢的這段記載。上述的“杜口裹足”那句話,由此成為一句成語,形容心中有顧慮或者反感,因而不願發表意見,也不願走到一起來。“杜口”,即“閉口不言”;“裹足”,即“止足不前”或“裹足不前”。
相關推薦: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雪中送炭的主人公是誰?雪中送炭有何故事
成語不識時務的主人公是誰?不識時務有何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