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敗軍之將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敗軍之將的意思是指打瞭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那麼,成語敗軍之將的主人公是誰?成語敗軍之將出自何處?敗軍之將有什麼歷史典故?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敗軍之將的主人公是李左車
李左車,西漢柏人(邢臺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謀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下瞭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瞭“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
成語敗軍之將出自何處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敗軍之將,荷蒙厚恩,無可以報,願施犬馬之勞,不須張弓隻箭,徑取成都。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 秦 魯 以成其功。”
敗軍之將的歷史典故
西漢初期,被封為漢王的劉邦,采用瞭大將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攻取瞭秦國的故土關中地區(今陜西一帶),奠定瞭向東出擊,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基礎。
隨後,劉邦從關中逐漸向東進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帶,同項羽展開瞭長期相持的戰鬥。同時劉邦派韓信帶領一部分人馬,渡過黃河,去付伐背漢親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韓信一鼓攻下,並俘獲瞭魏豹。接著,韓信繼續向東,進擊趙王歇,因其手下大將陳餘不聽廣武君李左車之言,在井陘(在今河北井陘縣,與山西交界處)處俘獲趙王,並陳餘陣亡,李左車被生擒。
韓信十分贊賞李左車的才幹,很是優待他,並向他請教,但李左車卻說道:“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意指,失敗者還充什麼英雄!韓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氣,如果當初陳餘聽瞭先生之言,那麼‘敗軍之將’就是我瞭。” “敗軍之將”此成語就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