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26:58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為瞭摧垮貪欲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裡,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獻出瞭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知道有這樣一場戰爭,有這樣一群人,曾為瞭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為瞭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歷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瞭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還有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嗟爾,明朝對於上述八個字,崇禎應該是認賬的,因為不認賬不行。
上臺以前,憋足瞭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瞭,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瞭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瞭,本想著臥薪嘗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出瞭天災,又出來若幹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幹人等,若幹人等被幹掉,又出來瞭若幹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幹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瞭。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瞭,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傢跟著一起造反。
這種編劇思路,很類似於早些年的經典電視劇《渴望》,按照當時編劇的思路,就是找個弱女子,什麼壞事、孬事、惡心人到死的事,都讓她碰上,整體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過來,挺住,再一棍子打過來,繼續挺住,挺到最後,就好人一生平安瞭。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他挨棍子的數量,估計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擊打能力更強,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因為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隻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瞭補丁,請註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瞭,讓人去打瞭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傢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幹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范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覺較少,隻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瞭,部將被人殺瞭,東西被人搶瞭等等。
這工作,誰幹?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註: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然而他依然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瞭南墻不回頭,往死瞭幹,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一個瞭不起的人。
至於作者在第七本論述的袁崇煥死因,個人覺得,學術高度還是有的,再不濟,這段分析也算是一傢之言,這不是廁所讀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