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2:30:40
在政治上,劉秀和趙匡胤都加強瞭君主集權制,劉秀收到瞭積極的效果,但趙匡胤卻產生瞭惡劣的影響,由於他過分的集中君權,導致宋朝將帥無用武之 地。宋軍戰鬥力極低,有宋一代始終在遼夏吐蕃等國的任意欺凌中屈辱的度過。
在個人修養上,劉秀文武雙全,即可安邦,又能定國。趙匡胤是一代名將,文采欠缺。且趙匡胤五十歲就駕崩瞭,歷史盛傳死於宋太宗之手,結局太差。相比之下,劉秀比趙匡胤要完美得多。
開國君主比完瞭,還有幾個著名的君主需要比較一下,他們是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和清聖祖康熙。
漢武帝劉徹是古今第一敗傢子,他驕奢無度,把祖宗傳下來的財富揮霍殆盡。他在位五十四年,給漢朝軍民帶來瞭無窮的災難和痛苦,他的連年征戰,他的賣官鬻爵,都給人民帶來瞭沉重的負擔。劉徹作為一個皇帝,在用人方面全憑個人喜好,任人唯親,但他運氣好,遇上瞭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千年罕見的無敵上將,為他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也讓後人誤以為劉徹是一個有用人之明的皇帝。其實恰恰相反,劉徹任用衛霍,隻因二人是他寵愛之人的親屬,並不是因為二人的才華被他發現,這一點從漢武帝後期拼命任用一個爛泥扶不上墻的李廣利就可以看出。漢武帝執政後期更是一塌糊塗,任用小人害死瞭自己培養瞭三十年的太子,搞的民變四起。他與秦始皇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在臨死前下瞭一道罪己詔,檢討瞭自己的錯誤。使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才得以勉強延續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集英明與昏聵,輝煌與落魄於一身的皇帝。他前半生親手開創瞭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巔峰——開元盛世,後半生又親手破壞瞭這一盛世。唐玄宗從極端走向極端,用親身經歷向世人闡釋瞭一條真理:那就是——晚年,是衡量一位優秀帝王是否真正優秀的重要標準。
比到此處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上能與光武帝相媲美的就隻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清聖祖康熙瞭。現在,就讓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現代的眼光,從政治、軍事、愛情、晚年等多個方面來詳細比較一下他們三位:首先,在政治上他們無疑都是成功的,特別是唐太宗,更是開創瞭貞觀之治這一著名的歷史時期。但我在這裡卻想換一個角度來比較:那就是他們三個從政的心態。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動力,大半是來源於他內心深處的惶恐,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戮兄弟,逼迫父親,帝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且大背倫理綱常。因此他唯有努力做出政績,使百姓看到他好的一面而忘記他的過去,他成功瞭,但他的心卻是苦澀的。康熙是個職業皇帝傢,他總結瞭在他之前所有皇帝的工作經驗,並且用穿越歷史的眼光看到瞭他自己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他用自己總結的帝王之術兢兢業業的幹著他應該幹的事,他的心是疲憊的。劉秀與他們截然不同,他一生都勤於政事,晚年仍舊孜孜不倦,一如既往。太子勸他註意休息,他回答說樂此不疲。好一個樂此不疲!短短四個字卻道出瞭何其高尚偉大的境界!這種發自內心的以勤政為愛好的境界又豈是李世民和康熙所能比擬的。所以到瞭晚年,李世民和康熙都因疲憊不堪而懈怠瞭。
在軍事上,劉秀的昆陽之戰已是光耀千古,但李世民在虎牢關以三千精兵大破竇建德的十萬大軍,也是精彩之極。二人足以相互輝映。康熙是守成之主,無法與身經百戰的二人相比。
在愛情上,唐太宗與康熙更無法與光武帝相比,李世民與長孫皇後感情深厚,但長孫皇後在貞觀九年就去世瞭,而且長孫皇後賢名素著,據說李世民經常向她請教政治上的問題,這樣一來,二人倒更像是後宮裡的一對君臣,李世民又風流多情,寵幸多人。他與長孫皇後之間隻怕君臣之情要多於夫妻之情。康熙與皇後赫舍裡也感情深厚,但赫舍裡生完太子後就死瞭,這隻怕是康熙一生的痛。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堪稱中國古代最完美的愛情,二人少年時期一見鐘情,劉秀更是留下瞭“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千古名言。劉秀在大哥被害,自己被監視的困難時期,迎娶瞭心儀已久的陰麗華。後來當上皇帝,並最終封陰麗華為皇後。二人一生相伴,幸福終老。
在晚年,康熙與李世民更是無法與劉秀相比,且不說李世民晚年昏招迭出,康熙晚年腐敗成風。單說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在這個嚴重關系國傢命運和百姓福祉的重大問題上。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奇跡般地遇到瞭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欽定的太子才能不強,難當大任。而其他皇子中又有一個才能強幹,能繼皇位的。首先碰到這個問題的是光武帝,他和他的太子、群臣,以極其和諧完美的方式圓滿的解決瞭這一難題:太子在光武帝耐心的暗示之下,主動請求辭去太子之位,光武帝準許瞭他的請求,封他為王,並另立才能過人的劉莊為太子,群臣也都能體會皇帝的心意,欣然接受這一變化。與光武君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太宗和康熙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居然采取瞭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態度,遲遲不表態,導致太子長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最後悲慘的死去;導致其他皇子以為有機可乘,大搞陰謀詭計,鉤心鬥角,互相殘殺;導致群臣分幫裂派,互相爭鬥,黨爭亂政。而他們自己也在垂暮之年眼見親兒殘殺,朝政紛亂,陷入痛苦的深淵,最後還是不得不換掉瞭太子。李世民常說“以史為鏡”,康熙本人亦是漢學大師,光武帝明明已為他們做出瞭明確的榜樣,他們卻不知效法,這實在令人費解。莫非光武君臣所達到的和諧境界在整個封建社會是難以企及,不可理解的?不管怎樣,唐太宗和康熙帝的晚年是遠遠不能和光武帝相比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