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楊傢將最終逼入絕境的事誰?

2016-08-11 22:37:32

  第一回合,耶律斜軫抓住宋軍之間結合部空隙過大、呼應不足的弱點,在定安攻擊宋軍賀令圖部,並一路追到五臺,斬殺宋軍一萬多人。這次大勝,為西路的戰事開瞭個好頭。此次作戰後,潘美的大軍向前行進的速度明顯降低。顯然是擔憂後方不穩,因此不敢長驅直入。

  第二回合,耶律斜軫祭出圍點打援的戰法。五臺大捷後,耶律斜軫不作休整,第二天就兵發蔚州,將蔚州城團團包圍。蔚州城的守將還想頑抗,耶律斜軫把勸降的書信掛在箭上,射進城內。半天過去瞭,依然不見動靜。耶律斜軫判定,蔚州守軍必是在等待援軍,於是將兵馬埋伏在蔚州周圍。果不其然,宋軍的援兵到達,城中的守軍也出城沖鋒,遼軍伏兵大起,兩股宋軍慘敗,耶律斜軫一路追到飛狐,趁勢攻下蔚州。這次大捷,徹底動搖瞭潘美部的軍心,宋軍前線的將領和遠在汴梁的宋太宗開始認真考慮是進是退的問題,潘美和曹彬一樣,陷入瞭進退失據的境地。

  第三回合,潘美抽出一部分兵馬,會合賀令圖的殘兵,向飛狐攻擊前進,結果又遭敗績,這時,傳來瞭宋軍中路曹彬敗退的消息,而右路的田重進,本就以掩護、接應為主,聽說曹彬戰敗,自然也撤退瞭。幽州的守軍和契丹主力,調頭轉向,向潘美的大軍撲來,耶律斜軫更是早已率軍在宋軍的後方出沒,隨時準備前後夾擊。

  此時的宋軍陣腳大亂,紛紛放棄原先已經占領的城池。在主帥潘美的默許和監軍王侁的堅持下,宋軍沒有走最近的道路直接撤退,而是讓楊繼業冒險進兵,邊打邊撤。耶律斜軫親自佈置瞭與楊繼業作戰的計劃,采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將楊繼業引到狼牙村附近。遼軍幾路軍隊一同動手,楊繼業陷入重圍。宋軍的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楊繼業還在揮刀奮戰,耶律斜軫拿起遼聖宗禦賜的“鐵胎弓”,一箭射中瞭楊繼業,接著又是幾箭流矢射中瞭楊繼業。兵士將楊繼業帶到耶律斜軫面前時,耶律斜軫責備楊繼業:“你與我朝爭鬥三十多年,今日被擒,有何話說?”楊繼業連稱“死罪死罪”。至於眾所周知的楊繼業在出兵前讓潘美率軍在陳傢峪接應結果潘美首先撤走一事,在《遼史》中隻字未提。楊繼業被俘後,遼朝想將其招降,楊繼業不從,絕食三天後死瞭。另一說是楊繼業傷重不治,三天後死去。

  楊繼業的“楊”音同“羊”,撤到狼牙村時,楊繼業想到“羊入狼牙”,心中一陣不快。當他想要撤出狼牙村時,遼軍發動瞭總攻,楊繼業也最終在狼牙村被擒。

  這便是正史上“楊無敵”為國征戰、不肯歸降的真實原貌。史傢有的從戰略高度上批判宋太宗好大喜功,盲目發動北伐,結果一事無成、損兵折將;有的從用人機制上指責宋太宗設立監軍一職,導致潘美不敢否定監軍王侁的錯誤建議,造成瞭楊繼業的兵敗;更有甚者拋出瞭“陰謀論”的說法,認為宋太宗擔心楊繼業是北漢降將,對其終究不肯完全信任,受意親信潘美臨陣害死楊繼業,潘美嫉賢妒能,照辦不誤。

  這次作戰的大勝,在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都意義重大。從戰略全局的角度來看,此役過後,宋朝更加畏契丹如虎,對與遼軍作戰產生瞭強烈的心理陰影,到瞭十幾年後蕭太後率軍大舉南下,宋真宗和滿朝大臣們驚慌失措,有的主張投降求和,有的主張遷都逃跑,除瞭寇準外居然無人敢戰,等到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以極其屈辱的條件換得與契丹的和平相處,滿朝君臣居然如釋重負、喜不自勝,澶淵之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高梁河之戰和幽州保衛戰的軍事遺產。從戰術層面來看,契丹心目中的宋朝第一勇將“楊無敵”兵敗被擒,曹彬、潘美這樣的開國名將在遼朝的軍力面前顯得有心無力,對於宋朝的人才儲備和有生力量造成瞭巨大的損傷。對於這些種種的優勢,耶律斜軫自然稱得上是功不可沒。

  到瞭小說演義和戲曲中,潘美便成為瞭潘仁美,變成一個裡通外國、構陷忠良的大奸大惡之徒。以楊繼業為原型的楊傢將,進一步被拔高為戰死沙場、慘遭迫害的忠臣勇將形象。幽州一戰,楊傢父子七人上陣,五人身亡,一人被俘,僅六子楊延昭幸免,將其悲劇英雄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體現瞭百姓對忠臣與英雄樸素美好的敬意。不過,無論小說戲曲如何改編,有這樣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最終在戰場上使楊傢將陷入絕境的,都是遼朝名將耶律斜軫,因為就如羅貫中再怎麼“尊劉抑曹”,也不能把蜀漢統一三國作為結局一樣,歷史的客觀事實,是早已確定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