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真的多福嗎?古代皇帝不計劃生育是為何

2016-08-13 14:30:48

  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的中國人都認為多子多福。但在皇傢,多子並不是一件有福氣的事情,甚至還會常伴腥風血雨、手足相殘。說到這裡,有人不禁會問:”既然如此,皇帝為什麼不計劃生育呢?”

  皇帝多子的煩惱

  在歷史上,很多皇帝因為生育很多兒子,整日為瞭讓孩子們和睦相處、不要覬覦皇位而絞盡腦汁,甚至不得不防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黨”其實是個很可怕的詞匯,當太子最忌諱的就是拉幫結派。但當太子也有當太子的難處,拉點兒親信在身邊吧,老爹若是起疑自己就倒黴瞭;獨自清高吧,周圍有多少人盯著你的皇儲之位,怎能睡得安穩?

  皇帝超生的原因

  古代中國的封建皇權,特征就是“傢天下”,天下盡歸皇傢,理想的狀態就是千秋萬代代代流傳,所以,對於皇傢來說,當然是人馬越多越好,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隻是皇帝正規媳婦的數量,實際整個皇宮跟自己沒有血緣沒有倫理糾葛的女人,理論上都是皇帝的女人,都可以為皇帝生孩子,而古代母憑子貴,為皇帝生孩子可以有榮華富貴,自然就沒有人避孕瞭。

  其次,皇傢弱肉強食,競爭太過激烈,太子經常死於非命,多生兒子做後備軍。這點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太子們有自己身體弱死去的,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為人忠厚,深得朱元璋喜愛,重點培養瞭很多年,卻一病不起撒手人寰;有在儲位之爭中死於非命的,比如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在宣武門殺死。總之,為瞭預防各種各樣的不幸,還是多生幾個的好。

  第三,生兒子多瞭對付外來者。李世民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讀歷史,皇帝們更讀歷史,前朝發生的悲劇,皇帝們也都心知肚明,但皇帝還是選擇瞭多生兒子。在分析皇帝誅殺功臣的時候,我們曾猜測,皇帝們也有可能預見可能的悲劇,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無論怎麼砍砍殺殺,當皇帝的總是自己的骨肉,這比大臣奪權強,比外戚宦官奪權強,而且,兒子們內訌歸內訌,當外敵當前的時候,“打仗親兄弟”,總還是自己兄弟,可以一致對外。

  所以,古代皇帝一般都有大量兒子。據傳說,周文王有100個兒子,其中99個親兒子,另加上1個義子,這當然隻是傳說,真實性有待考察。不過,有據可查的,比如康熙皇帝,老爺子活瞭快70歲,生瞭35個兒子,活到成年的有24個,這還隻是兒子,他還生瞭20個格格,一共55個兒女。

  所以,以現代的眼光看,每個皇帝都有一支超生禁衛軍。不過,與超生遊擊隊不同,皇帝狂生孩子不僅合理合法,而且事實上這也是當皇帝的重要任務之一。反正不存在養不起的問題,兒子多,是皇帝成功的一面,如果皇帝體弱短壽,子嗣少,往往被視為江山社稷不幸。

  為每個兒子安排工作

  兒子多瞭就高枕無憂嗎?當然不是,皇帝養瞭這麼多兒子,但是往往在給孩子安排工作方面犯難。給每個兒子都有份兒,那麼往往造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隻管太子,就造成皇子為瞭當太子打打殺殺;借助外戚和太監來監督兒子?隻會造成宦官專權和外戚把政。

  其中尤為明顯的,就是兒子多瞭儲位之爭會異常殘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康熙帝8歲登基,寶座一坐就是61年,創瞭中國歷史的空前紀錄。前面提到瞭,康熙帝,亦是一個生育能力很強的父親,他一共有55個子女,其中35個兒子、20個女兒。在他去世之前,其成年皇子已有十幾個,至於太子更是已經四十多歲。眾皇子眼巴巴地看著皇位而不可得,多年來各自淪為最危險的陰謀傢。最終,老四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後來的清世宗雍正“脫穎而出”,成為一場混戰的大贏傢。

  身前難管身後事,一切的一切,不過是因為兒子太多。其實康熙很早就把皇權繼承人給確定下來瞭,老大不是嫡生的,太子定瞭當時隻有1歲的老二胤礽。康熙當時的意圖很明確,早早定瞭,可以避免鬥爭穩定政權。但是,幾十年過去瞭,康熙依然健在,依然執政。這讓當瞭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心裡著急,胤礽說起來真的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主兒,竟然發出“豈有四十年的太子”的怨言,並傳到瞭老爹的耳朵裡。

  所以說,給兒子安排工作,對於皇帝來說是一個大難題。為瞭繼承大統,兒子們會拼個你死我活,有人獲勝,其餘的兒子就會面臨遭殃。至於將政權交付他人,則更要冒著大權旁落的危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