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揭秘:諸葛亮未能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2016-08-13 14:30:33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有謀略的一位智者。他能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在劉備身邊策劃不少經典事件。可謂用兵如神的謀略大師。但是以他的智慧和能力應該能統一天下。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他無法統一天下?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揭曉這個答案。  

  一、國傢整體軍事進取的態勢不夠堅決和明朗

  1、應制定隆中對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戰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戰術目標

  荊州失誤,說明諸葛亮的隆中對隻有戰略規劃而沒有實施方案,劉備和諸葛沒有在眾將中明確隆中對的具體實施方案,起碼是沒有明確哪個方向是主攻方向,哪個方向是配合方向,從漢中方向主攻是沒有側翼危險的,一方面羌軍是一直積極響應騷擾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有馬超的影響力。荊州的治所江陵兩面對外,守則無虞,攻則勉強,作為佯攻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牽制作用。

  而統領荊州的關羽是不二人選,在當時的條件下,魏延沒有資歷,趙雲缺乏大帥風范,張飛有因酒失徐州的前車之鑒。關羽的威名實在是沒得說,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顏良的首級,堪稱三國名將之首,且作為北方人的關羽對水軍作戰熟悉之快是別的劉備軍將領所缺乏的。不誇張的說,就關羽鎮守荊州,如果不主動出擊的話,曹魏和東吳都不敢覬覦江陵。留下關羽鎮守荊州本身就是隆中對戰略的人員部署方案。

  從荊州之失,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完全沒有向關羽明確:荊州軍和漢中軍的主次之分,至於荊州軍何時出擊,出擊到什麼程度,和漢中軍在時間上怎麼配合,荊州軍出擊時,要不要東吳軍聯動,聯動到什麼程度就更沒有具體的規劃瞭,那麼關羽的失誤也就無法避免。實際軍事進程是,公元218年劉備攻漢中,219年正月黃忠斬殺夏侯淵,曹操三月進臨漢中,劉備五月攻取漢中,聲勢大振,曹操五月退回長安,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還師成都,封關羽前將軍,關羽七月出兵,這時孫權在合肥進攻張遼,八月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在劉備退軍,沒有進攻長安的情況下,關羽助攻的目的就已經超額完成瞭,這時撤軍,不但讓東吳的呂蒙不敢輕舉妄動,也會牽制曹魏很大的軍事力量,為劉備從漢中再度出兵創造瞭非常好的條件,就因為沒有明確主攻方向,導致關羽好大喜功,不能把握進軍的節奏和時機,從而致使蜀漢喪失大好局面。

  那麼正確的戰略必然是要等劉備兵出漢中,攻打長安,荊州這邊再出兵,而且是以東吳江夏方向的呂蒙也出兵,並為主力,關羽為輔助,合肥方向孫權同時進逼。可見戰爭規劃是多麼的重要。

  2、應積極應對劉備討吳

  荊州丟失不完全是關羽和蜀漢大意,實在是東吳君臣過於奸詐小人,說實話,就是曹操都沒有想到東吳會如此下作,在盟友背後插一刀。這時候還嚴守隆重對中的蜀**東吳結盟的理念就太刻板瞭,而實際上,三國後期,東吳的實際表現一直就是在結盟和配合軍事行動上不停地搖擺,反而讓曹魏覺得蜀漢北伐決心最大,曹魏也一直把蜀漢當作頭號大敵,軍事部署和名將安排都優先照顧蜀漢方向,這個後果應該是諸葛很不願意看到的。

  關羽之死,荊州丟失,這麼大的恥辱沒有軍事表示,舉國上下是無法交待的,這對士氣和蜀漢的顏面保護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這一點,諸葛表現的太教條,太僵硬,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有點缺乏人性瞭。

  既然,劉備軍在前期剛取西川的時候和東吳就有過荊州之爭,且雙方形成過軍事對峙,現在關羽之死,丟失荊州,那麼東吳政治上的“卑鄙無恥”已經表露無遺,雙方其實就已經結下死梁,諸葛就應該在細節和策略上調整隆中對的實現步驟,在劉備舉國復仇東征已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諸葛亮就不應該再眼看著好不容易積聚起來的軍事力量出現這麼大的損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帶也反對東征的趙雲隨同劉備一同東征,留馬超和魏延鎮守漢中,鄧芝、蔣琬、費禕等人留守成都,在東征初期取得聲勢不小的初步勝利後,當酷暑來臨時,放棄叢林平原,穩固在永安和白帝城一線,進入僵持,攜前期的勝利聲勢和東吳談判,懲治反叛的糜芳、傅士仁以及范江、張達等人。  

  這時,呂蒙已死,雙方的面子都可以照顧過來,如果談判失敗,來年調整部署再伐東吳,可以采取黃權的方案,即水路並進,同時邀請曹魏一同進兵,戰術目的是挽回蜀漢的顏面,報關羽被殺之仇,戰略目的當然還是要聯合東吳,至少表面上要做到東吳懼怕蜀漢,以達到東吳輕易不敢來騷擾邊境,然後才能全力保障從漢中進剿曹魏,和曹魏論天下的時候,也不需要指望東吳幫忙,東吳鼠輩們能不拉後腿就不錯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