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6:17
白起被世人成為古代“第一殺神”,這也跟他在戰國時期的取得完美戰績有關。作為秦昭王的部下,他為秦國統一做出巨大貢獻。但是白起對自己嫉妒自信,白起拒絕向秦昭王妥協,導致瞭最後自刎的悲劇下場。那麼他為何死者如此冤枉?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事情的緣由吧。
出征邯鄲
秦國士兵在著名的長平大戰後休養瞭八個月,再一次出征瞭,目標仍然是趙國首都邯鄲。
這次主持對趙工作的將軍是五大夫王陵,因為此時武安君白起病倒瞭,不能率兵出征。也許是此時的趙國已經迅速從上次戰敗的陰影中走瞭出來,也許是王陵的確能力不足,總之王陵領導的討趙戰爭很不順利,整個軍事行動乏善可陳。為瞭支持王陵的工作,秦昭王後來又陸續增派瞭援軍,可是王陵不僅沒有扭轉不利局面,反而屢戰屢敗,後來竟然在陣前損失瞭五名校尉。這樣的慘敗在白起主持秦國軍事工作時期是不可想象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經過這次軍事失利,秦昭王越發深刻地認識到瞭白起的價值。
就在王陵的五名校尉陣亡之後不久,秦國的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病愈瞭。秦昭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隻要這臺國寶級的戰爭機器再次啟動,秦昭王就有信心橫掃一切障礙。於是秦昭王派出瞭使者去看望白起,並向白起轉達瞭秦昭王希望白起再次領命出征、代替王陵進攻邯鄲的願望。白起此時冷靜得像塊秋風裡的石頭,他堅決地拒絕瞭秦昭王的提議: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白起親自指揮過對趙國的戰爭,他對趙國軍隊的戰鬥力有切身體會,如果不是趙孝成王中瞭應侯范雎的離間計,讓趙括替代瞭廉頗,長平大戰的勝負其實很難預料。長平大戰之後,趙國不僅元氣大傷,而且國內士氣低落、民心浮動,那正是奪取邯鄲的最佳機會。然而蘇代忽悠瞭范雎,范雎又忽悠瞭秦昭王,秦昭王突然對疲憊的士兵發瞭善心,征服趙國的戰爭在邯鄲城下戛然而止。現在可怕的趙國在廉頗的領導下恢復瞭士氣和力量,而秦昭王突然又要打邯鄲的主意瞭,這在白起看來很不理智。白起判斷秦國進攻邯鄲不僅無法取得勝利,而且還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白起的理由主要有四個。
首先邯鄲並不是一座平常的城市,而是趙國的首都,趙國在這裡不僅部署瞭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強大的軍力,而且邯鄲作為趙國的象征,上至君主下至士兵百姓都不可能放棄自己的首都,為瞭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趙國上下必然會萬眾一心拼死保衛。
其次是經過長平之戰,其他五國,特別是與秦國接壤的幾個國傢對秦國的征服戰爭有瞭清醒的認識。如果趙國滅亡,其他國傢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地淪為秦國的下一個進攻目標。所以這次趙國的首都邯鄲遭到攻擊,各國諸侯不約而同地表達瞭對趙國的同情和支持,有的向趙國派出瞭援軍,有的提供瞭各種物資支持,總之,秦國滅亡趙國的戰爭已經演變成秦國與其鄰國之間的戰爭。
第三,經過常年的征戰,秦國的實力也明顯削弱,按照白起的說法,長平之戰雖然殲滅瞭趙國四十萬人,但是秦軍也陣亡過半,國內無論經濟還是兵源都出現瞭難以為繼的現象。
第四,邯鄲距離秦國距離遙遠,中間不僅隔著黃河,而且還隔著太行山,在當時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下,拉開如此長距離的戰線遠征,在缺乏外援和群眾基礎的情況下必須速戰速決,否則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可是速戰速決根本不可能,理由就是前四條理由。如果秦軍進攻邯鄲的時候不能迅速取勝,就會被趙國拖住秦軍的主力而欲罷不能,這時候,如果其他國傢再從其他方向對秦軍或者秦國本土發起進攻,那麼秦軍就不得不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這樣看來,白起拒絕出任圍攻邯鄲戰役的總司令好像並不是因為上次秦昭王草率停戰罷兵鬧情緒。作為一臺高度精密的戰爭機器,白起無法接受一場經過嚴密論證後註定失敗的戰爭,這才是他拒絕秦昭王任命的真正原因。(點評:白起嚴謹縝密,不過白起的嚴密論證隻能證明秦昭王的失誤,而秦昭王一貫正確,這就是無法解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