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為何冤死?

2016-08-13 14:36:17

  身心疲憊、滿腹悲涼的白起隻好離開瞭咸陽,來到瞭咸陽西門外十裡的杜郵。

  白起走瞭,秦昭王卻對這位戰爭機器卻更不放心瞭。他召集瞭以相國范雎為首的群臣討論白起的問題。秦昭王說:“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從秦昭王的話裡可以看出當時白起可能又發表瞭不利於秦昭王英明神武形象的評論或者預言,雖然《史記》裡沒有明確記載,不過這也符合白起一貫的寧折不彎的性格。相國范雎知道此時已經到瞭對白起最後一戰的時刻,不過,作為縱橫傢的他已經不需要再推波助瀾瞭,此刻保持沉默就是落井下石。

  白起冤死

  於是秦昭王派出瞭使者送給瞭白起一把鋒利的寶劍,使者帶去瞭秦昭王的命令:自裁。

  老邁憔悴的白起手捧著秦昭王送來的王者之劍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面對死亡的白起並沒有抱怨秦昭王,也沒有反思自己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對秦昭王的不當言行,而是對天發出瞭感嘆和疑問,白起想不通自己為什麼要遭到如此報應。

  四十多年的戰爭場面在白起的腦海裡以快鏡頭的表現形式閃過,最後定格在瞭長平那個血腥的畫面,白起醒悟瞭:“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白起為自己的報應找到瞭充分的理由,他並沒有覺得自己對不起秦國和秦昭王,而是對不起那些在長平已經放下武器卻被集體活埋的四十萬趙國俘虜。(點評:這就是報應,白起的背後跟著長平的四十萬冤魂。)

  司馬遷運筆至此,《史記》的核心價值觀彰顯無疑:缺乏人性的牛人無法得到歷史的原諒,更無法面對自己良心的拷問。

  白起把王者之劍橫在瞭脖子上,血濺黃土。

  此時是秦昭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寒冷的天氣仿佛是為瞭配合人類歷史上最出色的戰爭機器的自我毀滅。秦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飽受爭議的名將,在他們樸素的價值觀裡,白起並沒有做對不起秦國的事,他的死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於是得到秦國人民同情的白起在死後獲得瞭百姓自發的祭奠。
  以上是關於白起冤死的詳情,如你像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