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03:48
整個兩宋時期,朱子彥指出:“綜現史實,在宋代攝政的九位皇後中,除瞭章獻太後聽政時間達十一年,宣仁太後達九年外,其餘七位皇後垂簾時間,最長者不過一年而己,最少者僅一天。如光宗末年,吳太後垂簾僅一日。”
宋遼之爭中,遼朝有位太後不得不提,那就是蕭太後——蕭綽,也叫蕭燕燕,是宰相蕭思溫的女兒。因蕭思溫擁戴遼景宗有功,景宗選瞭蕭綽入宮,封為皇後,而景宗體弱多病,蕭綽常常協助處理朝政。最後,景宗遺詔“軍國大事聽皇後命”,因此遼聖宗繼位後,蕭氏以“承天皇太後”的身份臨朝攝政,長達20多年。大傢熟知的“澶淵之盟”就是蕭太後主政時簽訂的。而此間上演的楊傢將故事,或許觀眾更為熟悉。至於小說與真實歷史之間的虛虛實實,那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瞭。
兩極分化的元、明
而元代呢,胡務在《蒙元皇後與元朝政治》中對比道:“皇帝共有1 3人,而嚴重幹政的皇後多達11人。其中,攝國稱制者有之、垂簾聽政者有之,甚至有支使皇帝、威震數朝者;並且皇後對朝政的影響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在胡務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元代沒有完善的帝位繼承制度,所以在前朝皇帝駕崩到新皇帝選出之前,皇後可以掌控朝政。如脫列哥那皇後在太宗崩後,攝政瞭四年。
為什麼元代後宮臨朝如此頻繁呢?胡務的解釋是:“它反映瞭蒙古社會的發展形態。因為11—13世紀的蒙古雖然處於父權傢長制氏族的發展階段,但還保留瞭許多母權制的殘餘。”
明代就完全不一樣,太祖朱元璋嚴禁後宮幹政,立下瞭規矩,有明一代,並無後宮臨朝的事。
末代太後
隨著各類清宮劇的熱播,大傢對清史人物並不陌生。關於後宮垂簾聽政呢,必須先說說孝莊文皇後。看過《康熙王朝》的讀者,一定對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太皇太後贊賞有加。拋開孝莊秘史之類的傳說,她連續輔佐瞭順治、康熙,對清朝前期的政局貢獻極大,然而孝莊並沒有公開地垂簾聽政。
到瞭慈禧太後,咸豐皇帝駕崩後,她發動“辛酉政變”,第一次垂簾聽政,不過名義上是與慈安太後一起聽政的。同治親政後,慈禧移居頤和園,卷簾歸政。同治病逝後,光緒年幼,兩宮太後又一次垂簾聽政,自然也是慈禧掌握大權。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的權力更加鞏固,她已經不再垂簾瞭。《清稗類鈔·帝德類》中的“德宗抑鬱”一條說:最初兩後之垂簾也,德宗中坐,後蔽以紗幕,孝貞、孝欽則左右對坐,孝貞崩,孝欽獨坐於後,至光緒戊戌訓政,則孝欽與德宗並坐,若二君焉。
慈禧太後
當然,一般人可能以為慈禧是斷送大清朝的末代太後,其實呢,還有一位不得不說的隆裕太後。1908年,光緒、慈禧相繼去世,末代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後垂簾聽政,與攝政王載灃共同處理朝政。三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逼宮,隆裕太後主持瞭清帝退位一事。隆裕太後生前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令她傷心無比的《清帝遜位詔書》,現在成瞭學界研究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