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07:52
族群矛盾催生“外省掛”
臺灣黑社會組織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的民間秘密會黨。1662 年(清康熙元年),抗清將領鄭成功率軍驅逐瞭盤踞在臺灣島上的荷蘭殖民者,把寶島變成瞭反抗滿清統治的軍事堡壘。當時東南沿海地區活躍的秘密會黨“洪門”也借機發展到臺灣。洪門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尊鄭成功為“武宗”,以各種山堂為號,最早成立的是金臺山名遠堂。
政局不穩,民間組織便得以發展壯大。雍正四年(1726 年)端午,以蔡陰為首的十三人在諸羅(即今嘉義縣)結盟組成“父母會”,這是有史料記載最早的臺灣本土幫會。到 1895 年日本憑借《馬關條約》侵占臺灣,島上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幫派組織經歷瞭將近兩個世紀的野蠻生長,勢力已經遍及全島,其中洪門和青幫規模較大。日據時期,臺灣本土黑幫遭遇大規模整肅,日本黑社會勢力得以入臺紮根。日本人利用黑幫勢力鞏固殖民統治,一些地痞流氓組成的地方角頭勢力壯大起來。
所謂“角頭”意指部落,最早是同族、同鄉聚居形成的團體,他們往往建造廟宇,以祭祀天公、媽祖、三太子等神靈的名義活動,並訓練壯丁組成武裝力量。
如果說角頭代表瞭臺灣黑社會中的土豪宗親力量,那麼到瞭 1949 年國民黨退居臺灣時,外來勢力則開始沖擊島內秩序。跟隨國民黨來臺的有大量軍官傢眷子女,也有其他各個階層的平民百姓,還有一些本來就是大陸的幫會分子。他們大多住在眷村,在和原住民的沖突中慢慢結成團體。早期他們被叫做“阿山仔”,後來統稱“外省掛”。在臺灣警方的習慣用語中,外省掛叫幫派,本省掛是角頭。主要的外省掛有竹聯幫、四海幫、松聯幫、飛鷹幫等,其中很多都有國民黨軍方背景。
竹聯幫起源於 1953 年,它的前身叫做中和幫,幫主叫孫德培。
此次高調返臺前後,張安樂接受瞭數十傢兩岸媒體的訪問,他對自己的黑道身份並不避諱,對幫會掌故更是熟稔在心。“孫德培的叔公,就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孫武。”
臺灣有多少黑幫分子?準確數字很難統計,1973 年臺灣首次辦理幫派解散登記,登記在案的幫派有568 個,成員 3334 人。1978 年臺灣當局第二次登記,有 189 個幫派解散,961 人宣誓脫幫。1984 年底,登記在案的幫派組織達 1236 個,成員 10582 人。到瞭 1996 年,臺灣警政署首次公佈各縣市黑社會幫派普查情況,統計出一千多個幫派組織,五千八百多名成員。要知道,警方掌握的數據隻是不完全統計,實際在臺前幕後活動的黑道中人估計有數萬人,這就包括瞭名頭最響的臺灣三大黑幫——四海幫、天道盟,以及人數最多、號稱“天下第一大幫”的竹聯幫。
04.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
竹聯幫的前世今生
中和幫成立兩年後,孫德培在一次爭鬥中殺瞭個人,結果他和很多骨幹被抓,中和幫瓦解瞭。1956 年前後,中和幫的老成員在中和鄉竹林路聚會,竹林聯盟便誕生瞭。為瞭尊重在獄中的前幫主,竹聯幫不設幫主,以獅、虎、豹、鳳、鴨等動物作為分支組織的名號。1964 年,十六歲的張安樂加入竹聯幫,當時排到瞭“狼”字輩。“我們一批四個人,分別叫做黑狼、白狼、花狼、小狼。”張安樂說,“大概是因為我長得比較白,就叫我白狼。”
張安樂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國民黨軍官,母親在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做教師。張安樂受傢庭熏陶,從小就是優等生,聰明好學。可他還是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少年一樣,在課堂之外有著好勇鬥狠的慘綠青春。
1967 年,張安樂考入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歷史系。在學校裡,認真讀書與打打殺殺這兩種極為矛盾的行為,不可思議地在張安樂身上統一瞭。一個偶然機會,張安樂結識瞭學長陳啟禮——這個人日後成為臺灣黑幫教父,從此改變瞭張安樂的一生。竹聯幫不僅成為臺北市幫派龍頭,還南下臺中、桃園、嘉義、臺南、高雄等地,號稱有十萬幫眾,“一統江湖”
陳啟禮祖籍江蘇,1941 年生在四川廣安,1949年跟著父母到臺灣。在眷村的小學念書時,他經常被本地孩子欺負。陳啟禮用拳頭打出瞭自己的人生,1952 年他加入中和幫,在1956 年的竹林會議之後,陳啟禮成為竹聯幫“鴨”字輩的一員,綽號“鴨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