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08:01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個皇帝劉啟與其皇後的合葬墓園,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區及陵邑等部分組成。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佈局規整,結構嚴謹,規模宏大,充分顯示瞭封建帝王“事死如生”的喪葬意識。陪葬墓園規模之大、數量之眾、保存之完好、排列之整齊可稱我國帝陵陵園中之最。
陽陵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總面積約3.5平方公裡。墓園的東西各有南北向壕溝,作為陪葬墓園葬區的東西界限。中部有橫貫陪葬墓區的一條東西向道路即司馬道,西起帝陵陵園東闕門,向東直通到陽陵邑。司馬道的南北兩側排列有數量眾多的陪葬墓園。墓園內有數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墓園之間有壕溝分隔。目前已鉆探發現東西向壕溝22條,由壕溝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園16排107座,已探明的各類大中小型墓葬5000餘座,墓葬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景帝至武帝時期;武帝後期至西漢晚期;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晚期。
近期,考古隊在一處基建工地內共鉆探出墓葬近800座,其中在緊鄰司馬道南北兩側的大型陪葬墓達20座,目前已發掘其中的8座。經初步整理,小型墓葬的時代多為西漢晚期。大型墓葬的時代為西漢早中期,除一座為長斜坡墓道土洞室墓外,其餘均為長斜坡墓道土壙墓,其墓道長度均在20米以上,最長的墓道可達40米。墓室的深度均距地表達10至14米。
在已發掘的8座大型墓葬中,有4座墓緊鄰司馬道的南邊,呈“一”字形排列,均南北向,墓道在北。這些大型陪葬墓都有松木的棺槨結構,在墓室壁與外槨之間還充填有厚約10至50厘米的積炭。墓葬大都遭到盜擾破壞,內中隨葬品已經所剩無幾,可喜的是在M590和M457兩座墓內出土瞭較為罕見的文物。
陶質編鐘磬精巧如真
M590出土的陶質編鐘15件、編磬20件,大致均可組合成套。編磬最大的長約30厘米、最小的僅10厘米;編鐘最大約25厘米、最小的約9厘米。編鐘雖為象征性制陶冥器,但均仿造青銅實用器而成型,制作精巧細致如真,敲之有聲且清脆悅耳,組合起來完全可擊奏音樂。編磬也有同樣特點。
令考古者感興趣的是,墓中還發現有一對鳳鳥立於龜背造型的陶質器物,鳳鳥長頸鉤喙、表面飾彩,龜背甲片、褶紋等刻畫逼真。考古者根據鳳鳥頭頂有圓孔並存留木屑等跡象判斷,其是編磬木架的底座,使用時以“Π”字形木架兩端豎向的木柱分別在兩個鳳鳥頭頂圓孔處插置,在水平狀的橫擔上懸掛編磬以奏樂。以往考古中也曾出土過極少的類似器物,但其性質功用未能弄清,而此次發掘清晰地證明瞭這一文物的“身份”。同時,墓中還有一對雙龍盤繞造型、其上留有方孔的圓盤狀陶質器物,考古者判斷其為編鐘架的底座,其使用方式與編磬架座類同。墓中還出土有少量的跽坐陶俑,作演奏狀,應與鐘磬等器物相配。
侯爺墓中葬品稀奇
在M760大型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瞭一枚銅質穿帶印章,印中間有孔,可以穿系繩佩帶起來。印正背兩面都有字,一面為“高宛侯武”,一面為“丙武”。考古專傢查史籍知曉,漢高祖劉邦曾分封功臣丙猜為“高宛制侯”,封地約在現今山東省鄒平高宛鎮一帶。這位墓主人丙武即丙猜的孫子,承襲瞭其祖父爵位,死後陪葬景帝陵園。
讓專傢驚奇的是,這座侯爺的墓葬中留有三個性器具,其中兩個是銅質、一個是骨質,銅質的為中空,外形大小極似男性陽具;骨質的造型為鏤空環箍狀,但已殘破。兩種性器均為實用品。這些實用的性器物置於墓中作什麼用處,讓人匪夷所思。專傢註解,西漢時期的社會風習相當開放,對男女之事不甚拘束,有地位的人們比較崇尚自然本能、耽於享樂生活。墓主留取此物於墓中,應當是其生前生理、心理生活需要所致,反映出該墓主對性生活的看待和行為非同一般。
考古發掘專傢介紹,盡管陽陵陪葬墓園規模廣大、內涵豐富,但以前從未有過如此對高等級大型墓葬的集中發掘,此次發掘的這批大型墓葬應是陽陵的真正意義上的陪葬墓。這批墓葬的規模大、等級高、隨葬品豐富。墓主人身份較高貴,符合文獻的記載。由於其陪葬的特定目的,這批墓葬的時代較為確定、集中。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均反映瞭西漢早中期的墓葬特點,與西安地區發掘的同時期的墓葬基本一致。